放大圖片
學生:陶曉峰
學校:紡織學會美國商會胡漢輝中學
本書以消極活着的默而索之視角(即第一人稱),以平淡的筆觸,寫述「我」從母親離世到自己因犯下謀殺罪而被判死刑的歷程,過程一直牽動我的情緒。全文被悲涼籠罩着,氣氛相當壓抑。透過作者對主角默而索心理的着墨,能確切知道他逆來順受甚至是厭世的性情。
全文以母親離世為故事的起始。在默而索的內心,母親離世只是一個既定事實。也許別人會說他太冷漠了,可是我確切感受到他的可悲可憐。他的思想已經麻木,雄心壯志對他來說都是累贅。字句間可知,若默而索的生活一旦被迫改變,他便被動地適應改變。他對死亡看得透徹,深知人遲早都會死,但他依然是想活着的。
默而索如書名《局外人》一樣,他將自己超然物外,以理性的角度看待一切。全文又以默而索接受死刑為終結。他殺人後毫無不安,亦不在意判罪。這似乎很荒謬,但因為他是局外人,所以能理性地看待一切,哪怕與他有關。我能理解他的漠視一切,但其被判死刑的過程,我看得很壓抑。
默而索也許理智得過分,他殺了人是鐵一般的事實,但仍有生存的權利。在我看來,死刑是對於默而索相當不公的判決。每個人都應有權求生,不是嗎?
小說終末,默而索表達了想要活着的盼望,但現實不允許。《局外人》的悲涼氣氛,讓人深思默而索對活着的渴望。本書讓我想到:沒有人是該死的。默而索欠缺的是貼近生活的心,以及一個「重生」的機會。
很多人都存在於這世界上,但死亡降臨時,才知道活着是多麼幸福的事情。默而索對發生的事丶遇見的人都不太在意,卻最重視活着,然而他沒有機會活着。我們有「機會」,何以要糟塌它?當我們失去它時,也許就會如默而索一般,無法再獲「機會」,只留下絕望。
中華書局編輯經理于克凌點評:活在當下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智慧。生命只有一次,但我們常常被日復一日的苦悶日子麻木了認知,隨隨便便對待自己的人生。選擇以局外人還是局內人的方式生活,都沒問題;不清不楚就「選擇」了,到頭來如夢初醒悔之已晚,問題就大了。同學意識到活着的可貴,必然能為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好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