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偉
「佔中」行動爆發,迅即引起嚴重暴力衝擊,少數暴徒在衝突中煽風點火,不斷將衝突升級,至今已導致多名警員和示威者受傷;多條主要幹道被癱瘓;中環金融區大受影響,多間銀行、商舖被迫停業。而「佔中」更迅速波及不同方面,由於交通要道被堵塞,不但交通運輸大受影響,更令救傷車的救援工作也受到阻礙,因「佔中」而導致的悲劇正不斷上演。固然,傳媒對於示威者的訴求可以有不同的立場,但對於「佔中」的後遺症卻應該如實報道。然而,一眾西方媒體對這次「佔中」的報道卻明顯失諸偏頗,令人覺得他們是要進行政治宣傳多於客觀報道。
例如,英國《金融時報》就以〈雨傘革命讓人質疑一國兩制〉為題,指香港民眾力抗警察的胡椒噴霧,只是以手上的雨傘、臉上的口罩和眼罩,並讚揚香港市民即使被催淚彈弄得淚流滿面,依然沒退縮,跟警察玩貓捉老鼠遊戲。美國《紐約時報》則以〈香港警方鎮壓示威者激發更多人上街〉為題,指警方越粗暴對付示威者,只會令越多人上街抗爭,令香港由「穩定的金融中心」變成「佈滿催淚氣體且民怨沸騰的戰場」。《華爾街日報》則以〈香港民主覺醒〉為題,報道特區政府鎮壓和平示威學生,是香港民主運動的轉捩點。英國《獨立報》的評論文章更語帶威脅的指,「北京領導人最好聆聽港人的聲音,否則香港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
這些西方傳媒都是享負盛名的大報,但在「佔中」的報道上卻明顯存在政治偏見,嚴重偏袒「佔中」一方,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相反,對於警方及中央政府卻作出種種不符事實的抹黑,這顯然與實際情況相違,也違反了傳媒中立持平的報道原則。
《金融時報》高度讚揚一些示威者以雨傘遮擋胡椒噴霧,但有關報道卻故意遺漏了上文下理,沒有同時報道一眾暴徒如何暴力衝擊警方防線,並且以手上雨傘為武器襲擊警方。警方施放胡椒噴霧是要穩定局勢,試問何錯之有?至於《紐約時報》竟然以「鎮壓」來形容警方的處理方法。但什麼是「鎮壓」?警方唯恐誤傷示威者將防線愈退愈後,多番勸告不果之下才以低度武力疏散群眾,事後多名警員更因此受傷,難道這種克制的表現竟可稱為「鎮壓」?那美國警察處理騷亂的做法又算什麼?至於英國《獨立報》的評論更儼然與反對派以及「佔中」者如出一轍,意圖以此迫使中央就範,但人大決定具有憲制地位,怎可能因為違法抗爭而就範?這種觀點根本不值一駁。
西方媒體對於「佔中」的偏頗報道,暴露其對事件是先有立場,再作報道,導致有關報道和評論都是偏向「佔中」一方,誤導了外國讀者,違反了傳媒的操守。更令人質疑的是,每當本港發生政治風波之時,西方媒體的報道立場都會高度一致,配合反對派的政治鬥爭,為他們提供所謂「國際社會聲援」。當年反廿三條、反國教以至每年的七一遊行,西方傳媒都會立即原形畢露。這不但暴露了西方傳媒的虛偽,更說明這次「佔中」風波絕不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