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以「仁義」為人的本質,亦是君子修身的目標。同理,對於國君治國之道,孟子的「仁政」與「王道」,無不是以「仁義」為本。針對戰國時期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孟子曾力陳利害。「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一句,便是箇中名言,直道「言利」之禍害。原文如下: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模擬試題
1. 孟子欲以「遺其親」與「後其君」說明甚麼道理? (4分)
2. 上文反映孟子怎麼樣的政治觀? (4分)
參考答案
1. 孟子欲通過「遺其親」與「其君者」的例子說明信守仁義的人,其行為亦必會正義,不作惡行。如此,明君應以身作則,宣揚仁義,教化人民,以穩定國家。反之亦然。
2. 孟子認為國君治國應以「仁義」為本,而不應以「利益」為本。孟子於文中舉例說明如果國家上下只言利益而輕仁義,則國人將為獲得利益而不擇手段,並貪得無厭,結果是國家必亂。故此,為君者應行仁政,教化國民,則國家便會安定。
語譯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必定是有利於我的國家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談利益呢?只須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如何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如何有利於我的家庭?』百姓說:『如何有利於我?』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這樣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它國君的人,必定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它國君的人,必定是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千輛,在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百輛,他們擁有的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置於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之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卻拋棄父母的人,從來沒有講「義」不顧君王的人。故此,大王只須說仁義,何必談利益呢?」■謝旭博士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客席講師,教授中國文化與通識課程。考評局資深主考員與閱卷員、專欄作家。哲學博士、文學碩士。PROLOGUE教育總監、中國語文科與通識教育科名師。電郵:Dr.JukTse@gmail.com。
隔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