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薑在中醫藥角度具備「驅風」功效,於是次獲「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三等獎的迦密柏雨中學中六生趙曼瑩從中獲取靈感,針對在水流急速的地方溶解氣體達超飽和、令魚類患上「漁夫病」可能致死的情況,發明「漁夫之補」作品,成功以薑「驅走」水中90%的氧氣,保持魚類健康。她笑言,雖然兩者原理似乎並不相同,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效果令人鼓舞。
趙曼瑩表示,自己曾在網上片段看到有人將大量氧氣放入水中,令魚眼異常突起,然後被人「篤爆」,開始關注魚類「漁夫病」,出現「泡泡眼」的現象。她解釋,在水流急速的地方,溶解氣體達到超飽和程度,如果達到120%,魚類即會出現泡泡眼徵狀,至140%更會令魚類死亡。她翻查資料發現,中國三峽大壩和魚類養殖場均含有高含量的溶解氣體,但以現存的微波或超聲波方法處理,既耗電成本又昂貴。
從豬腳薑「驅風」獲取靈感
而啟發她發明「漁夫之補」的,一切是由豬腳薑開始。她聯想豬腳薑具「驅風」功效,以為原理跟「驅氣」一樣,於是去年着手開始研究。她嘗試於超飽和狀態的梳打水樣本加入以不同材料製成的驅風劑,並與無驅風劑的樣本比較,觀察金魚的反應。經過一個月的測試,結果薑的「驅氣」成效最理想,短短兩小時已迫出90%的氧氣,而且第二天未有細菌生長的跡象,金魚表現如常。相反,對照組的金魚則出現漁夫病。
她也曾試過另10多種材料,例如韭菜、大蒜、辣椒、橙皮、八角,甚至鐵和瓦片,但成效也不及薑,後再測試不同種類的薑,以找到最佳「驅氣」效果的產品。
她指,曾經在海濱公園裡2.5米高的水簾幕下試驗薑能否在水流衝擊強大的地方發揮作用,結果薑在水的超飽和情況下,短至5分鐘迫出25.6%的氧氣。她相信研究有助於水流急湍的地方如三峽大霸等迫出過量的溶解氣體,減少魚類因患上「漁夫病」而死亡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