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國海淀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法建交50週年 追尋歷史不解情緣


放大圖片

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政府區長 孫文鍇致辭

對流--北京西山中法文化史跡展推動兩國多層次交流

在北京西山層巒迭嶂的山巒中,隱秘著一片充滿法國風情的建築。300多年來,中法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法人民的真摯情誼在這裡靜靜綻放,騎行駝峰「濟世之醫」的貝熙業、校譯《紅樓夢》的漢學家鐸爾孟、史詩巨作獲諾獎的外交官聖•瓊•佩斯......都曾在這裡為中法民間交流書寫過濃墨重彩的一筆。光陰荏苒,中法友誼卻歷久彌新。為還原北京西山與法國的百年情緣,海澱區在中法建交50週年之際,推出「對流--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跡展」,希望通過歷史細節的真實再現,追述中法兩國締結的百年不解情誼。■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冕、馬琳

中法交流始於清康熙年間。17世紀末、18世紀初,路易十四國王和清朝康熙皇帝通過兩國間科學家們的學術交流開啟了中法人員與文化交流的序幕。100年後的1814年12月11日,以巴黎法蘭西學院正式開設漢學課程為標誌,法國率先打開了世界漢學研究之窗。

上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在法國駐華使館醫生貝熙業、外交官聖-瓊•佩斯、作家謝閣蘭、北大教授鐸爾孟等一批法國精英的推動下,中法兩國間化交流達到了一個更為密切的階段。而距北京天安門以西約50公里的北京西山,作為一個重要的現場,見證了那段風雲變幻的歷史中,中法人民不斷深化友誼、密切交往的傳奇故事。

仁心仁術的法國醫生 41年扎根中國

有「法國白求恩」之稱的貝熙業就是其中傳奇人物之一。貝熙業,1913年來到中國,先後擔任法國駐北京公使館醫生、聖米歇爾醫院大夫等職,在華工作和生活了41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北京西山度過的。

1923年,為治療女兒的肺病,貝熙業在西山租下當地人私產,建成「貝家花園」別墅。至此,這裡成為他懸壺濟世為村民看病新的免費診所。他醫術精湛,不管病人是名門貴胄、書香梨園,還是平民百姓、販夫走卒,都一視同仁,被時人譽為「濟世之醫」。至今,北京西山還流傳著他醫者仁心的故事。

位於北京西山的海澱南安河村,村民高秀明向記者表示,當年他的母親患了乳腺炎,貝大夫為她做了切除乳腺的手術,卻分文未取;春天兒童容易傳染天花、麻疹,貝大夫還會親自到附近地區的學校為農村兒童注射疫苗。而為解決百姓出行不便,貝熙業甚至出資修建了一座石橋,竣工之後,當地的人們在橋欄板上鐫刻「貝大夫橋」四字,以示感謝。

除了施醫救人,抗日戰爭期間,已近七旬的貝熙業還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挺身而出,為中國抗日運送戰地急需藥品奔走,熱切支援著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當年,貝熙業騎著馱滿藥材的自行車,穿行30餘公里為八路軍地下工作者運送藥品器械。後來買了汽車,他又用汽車運送,源源不斷地將這些異常寶貴的醫藥物資從敵占區輾轉送到晉察冀軍民的身邊。在戰爭最困難的關頭,古樸的「貝家花園」甚至變身八路軍的交通聯絡站,在日軍入侵北平前,將兩台大功率發報設備通過「貝家花園」搭建起的特殊「駝峰航線」運到了延安,極大支持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

「貝家花園」築起中法友誼的「朋友圈」

貝熙業是20世紀初駐華法國人圈子中的靈魂人物,他的「貝家花園」也成為那個年代中法文化沙龍的重要場所,包括鐸爾孟、聖•瓊•佩斯、蔡元培、李煜瀛、吳敬恆、張人傑、熊希齡等人的一個由中法兩國精英知識分子組成的「朋友圈」就活躍於此。

他們聯合兩國朝野人士,做了大量中法文化交流的開創性工作,其中尤以中法教育交流為重,即所謂「改良社會、首重教育」。他們開啟了赴法勤工儉學,為中國政治文化藝術各界造就了大批高級人才;他們創辦了中法大學,讓中國高等教育及學術研究有了新的可能;他們啟動了溫泉實驗,使中國農村現代化建設有了最早的嘗試。這些在當時的中國都可謂開先河之舉。

而「貝家花園」所在的北京西山,就是這批中法精英知識分子擘畫法國模式教育改革和實踐的一個「基地」。他們在這裡啟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和社會改造運動影響深遠,不僅有助於中國改造落後現狀,開創「新世紀」、「新社會」,而且開啟了自啟蒙時代中法文化交流高潮數百年之後,又一次特殊的文化對話與教育交流。

22處史跡群重現歷史上的中法交往

如今,在北京市海澱區唐家嶺、溫泉鎮和陽台山一帶,仍留有當年中法文化交流遺址20處左右,包括貝家花園、貝大夫橋,聖•瓊•佩斯著詩處、中法大學附屬溫泉中學以及理想社會實驗區等22處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那裡的一磚一瓦似乎都在講述著當年中法合作的傳奇故事。

今年,適逢中法建交50週年,中共北京市海澱區委、海澱區人民政府認真落實習近平主席訪法期間重要講話精神,通過對貝家花園和原中法大學附屬中學舊址(北京市第47中學校史館)修繕建立中法文化交流紀念館和展覽館,以搭建西山地區中法乃至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平台,更好地推動中法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增進中法友誼。

10月31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對流--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跡展」正式拉開帷幕。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偉,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舒乙,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董俊新,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秘書長宋榮華,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合作參贊周子牧,海澱區主要領導及相關部門的嘉賓、專家、學者出席了當天的開幕式。

海澱區區長孫文鍇在致辭中回顧了古往今來中法兩國在文化領域締結的深厚情緣,並表示希望以今年中法建交50週年為契機,不斷深入挖掘海澱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不斷策劃經濟、文化、教育、旅遊等中法交流活動,特別是用好這些寶貴資源,為促進海澱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首都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作用,推動中法友好交流作出更大的貢獻。

據介紹,此次展覽總面積達1,300平米,共分為前言、貝熙業大夫與貝家花園、鐸爾孟與《紅樓夢》、聖•瓊•佩斯與《阿納巴斯》、赴法勤工儉學運動與中法大學以及後記六大部分。展覽通過系統梳理一百多年來在北京西山一帶所遺留的中法文化交流的史料,以圖文、視頻、裝置、實物、互動電子書等多維形式,向公眾還原當年赴法勤工儉學運動、中法大學的興衰、西山鄉村試驗等塵封的歷史記憶,訴說北京西山與法國的百年不解情緣。

目前,「對流--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跡展」已被納入中國文化部「中法建交五十週年慶祝活動」框架。與此同時,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中心亦正在積極籌建中,並已分別被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和中國-歐盟協會兩家國家級協會授牌為「中法文化友好交流基地」和「中法友好交流基地」。

據海澱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中法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海澱區還將推動「西山國際創作營」、「自行車駝峰航線」等系列主題文化活動。同時,與各高等院校、中法文化交流機構以及外研社等知名文化企業共同探索籌建中法文化交流青少年教育基地、西山中法文化交流中心等永久性中法文化交流平台,以期充分發揮公共外交以及民間文化交流的國際合作與傳播優勢,彰顯海澱區深厚的文化底蘊,擴大海澱區的國際影響力,為促進中法文化交流,加強兩國人民友誼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新聞
中國海淀(第5期) (2014-11-04) (圖)
中法建交50週年 追尋歷史不解情緣 (2014-11-04) (圖)
鐸爾孟十年校譯《紅樓夢》 造就「雙夢奇緣」佳話 (2014-11-04) (圖)
西山道觀賦靈感史詩《遠征》獲諾獎 (2014-11-04) (圖)
中國海淀(第4期) (2014-10-15) (圖)
京舉辦第五屆曹雪芹文化藝術節 三大項目啟動迎接曹公誕辰300週年 (2014-10-15) (圖)
北京植物園「紅迷嘉年華」:四道「紅樓大餐」帶來傳統文化全體驗 (2014-10-15) (圖)
曹雪芹文化產業聯盟在京成立 (2014-10-15) (圖)
中國海淀(第3期) (2014-09-30) (圖)
海澱區打造「海綿型城市」讓雨水變資源 (2014-09-30) (圖)
「少年中國」第二屆少兒文化作品評選活動在海澱啟動 (2014-09-24) (圖)
首屆評選回顧 (2014-09-24) (圖)
五大亮點 引領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2014-09-24) (圖)
第二屆少年中國少兒文化作品評選 (2014-09-24) (圖)
中國海淀(第1期) (2014-08-22) (圖)
海澱還原「三山五園」往昔盛景 北京再添歷史文化名片 (2014-08-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國海淀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