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青林、高攀 河南報道)「二姐名叫王月英,獨坐在繡樓思相公。思念相公名叫張廷秀,手扒樓門望南京,二哥呀,你到南京去趕考,一去六年不回程,光知你進京不回轉,就忘了,撇下小妹受孤丁......」伴隨着清脆的簡板聲,山東省菏澤市曲協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劉瑞蓮正在表演河南墜子《王二姐思夫》,吐字清晰俏麗,行腔明快,節奏流暢,音區變換自如,準確地把握了王二姐對張相公的迫切思念之情,把王二姐的癡情與惱怒、思念與哀怨相互交織,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觀眾面前,掀起了整場晚會的小高潮。
10月30日,作為2014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的系列活動之一,首屆全國河南墜子藝術流派演唱會在商之源--河南商丘舉辦。來自北京、天津、山東、湖北、江蘇、安徽以及河南的眾多河南墜子著名流派的代表傳承人接連登場獻藝,唱腔動作或靈活自由、優雅婉轉,或字清板穩、硬弓大調,或清新秀麗、大方典雅,精彩的表演贏得了持續不斷的掌聲與叫好聲。特別是11歲的王欣悅表演的河南墜子《街頭警察》,有板有眼,引起現場陣陣掌聲。
河南墜子源於河南,是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結合形成的漢族曲藝形式。自道光年間在開封形成以後,在18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逐漸成為流傳全國的大曲種,並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風格。2006年5月20日,河南墜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