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希慎廣場低層部分的大面積「空中花園」,不僅可以提高通風性能,也可廣植樹木,有助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張偉民 攝
建築物是否環保,不單看周圍有多少棵樹,還視乎大廈座向、用料、用電量、用水、室內環境質素、空氣質素等等「內在因素」。上述原則雖是全球通用,但黃天祥指出,因應城市氣候、文化不同,各地對綠色建築的定義亦有分別。例如在香港,「選址」的權重就遠超「單車泊位數量」或「耗水量」。
在美國,政府鼓勵市民少揸車,附帶單車泊位的建築物被視為更環保;在極度缺水的中東,節水建築物較易取得環保認證。相比之下,香港地少人多,氣候潮濕,建築物交通配套如何、對周圍建築有何影響,尤其重要。
屏風樓熱島效應影響環境
早些年因為城市規劃失當,香港誕生了一批屏風樓,數幢建築物如屏風般連在一起,阻擋光線又令風速減慢,演變成熱島效應。吃塹長智,近年政府於起樓前先進行「微氣候研究」,了解建築物建成後對周圍建築物有何影響。
其中之一是獲香港建築環境評估體系(BEAM Plus)白金級認證銅鑼灣希慎廣場,其低層部分的大面積「空中花園」,不僅可以提高通風性能,降低屏風效應,而且可以廣植樹木,有助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希慎廣場空中花園增通風
一個希慎廣場「令整個銅鑼灣空氣質素都變好了」,黃天祥笑言,香港環保建築做得好,好易成為亞洲典範,吸引其他國家效仿,他不擔心遭人抄襲,「反而希望大家多多來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