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多地爆發大型示威,從2011年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再到今年烏克蘭政變、美國人抗議警員殺害黑人,都可見示威者利用facebook(fb)、twitter、WhatsApp等社交媒體極速串連和號召,成為反政府活動的武器。分析指,社交網絡雖容易煽動情感及動員,但拙於組織,年輕示威者既缺乏計劃,也沒清晰訴求來與政府對話,使龐大人數難以轉換成政治成果。
皮尤研究中心前年一項調查顯示,66%社交網站常客(即約社交網站總用家的39%)屬於積極參與政治一群,他們會經常在社交網站分享和發表有關社會議題的內容,愈常使用社交網站者,參與示威的機會愈高。
阿拉伯之春烏克蘭 三總統下台
在中東阿拉伯之春反政府示威潮,社交網站的作用顯露無遺。這場運動始於突尼斯一名小販不堪執法不公自焚,觸發全國示威,示威者利用微博twitter指揮,甚至提供反狙擊手攻略,最終推翻掌權23年的總統本.阿里。類似的社交媒體號召示威後來蔓延至北非及中東多國,埃及強人穆巴拉克黯然下台更震撼世界。
烏克蘭危機實際上亦始於社交媒體。去年11月,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拒簽歐盟貿易協定,觸發示威。示威者同樣利用fb及twitter組織集會,並佔領基輔獨立廣場。當局鐵腕鎮壓,激起更大反抗,亞努科維奇最終流亡海外。
通過社交網站煽動大眾上街,與傳統工會或組織發起的示威迥異,好處是迅速動員,影響力廣泛。在委內瑞拉、伊朗和埃及等嚴密控制傳媒、限制集會的國家,社交媒體協助非主流資訊傳播。即使當局想控制個別社交媒體流傳的示威資訊,示威者也會很快轉用其他媒體,變相減少政府控制媒體傳播的能力。示威活動亦與以往有別,示威者會在公眾地方躺下或裝睡佔據地方、在網絡發放影片及惡搞改圖等,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特性,宣傳自己一方的主張。
今年9月,43名墨西哥大學生示威後失蹤,該國司法部長卡拉姆上月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進度,結束時說了一句「Ya me canse」(西班牙語「我對此感厭倦」之意),網民於是利用這一句作為事件的代名詞,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引用「#yamecanse」標籤發表意見,單在11月已超過360萬次,證明社交網站有助聚集本不相識但想法相同的民眾或示威者。
訴求不一難達成 曠日難捱
然而這種發動示威的方式缺點也很明顯,示威者訴求往往並不一致、而且欠缺組織力,訴求往往無法達成。即使示威未遭鎮壓,曠日持久下示威者筋竭力疲,放棄抗議。以2011年「佔領華爾街」為例,示威者以社交網絡互通消息,共同表達對「全球1%人操控大多數財富」現象的不滿。這運動初期聲勢浩大,全球近2,600個城市響應,但最終悄悄落幕,主要原因正是示威沒明確領袖或「大會」。
■費城網站/
CalvinAyre網站/
《大西洋》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