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歐陽翠詩(左)今屆董浩雲獎學金的香港唯一得主;右為浸大新聞系首席講師劉志權。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穎宜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穎宜)學習要衝出課室,不外乎到其他地方進行考察,但原來每年都有一批學生上郵輪學習。來自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主修國際新聞的三年級生歐陽翠詩,憑着優異成績和豐富義工經驗,成為香港唯一獲得16萬港元董浩雲獎學金的得主,並將於本月尾出發,到「海上學府」與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一起學習一個學期。在為期112天的航程中,她將有機會探訪12個國家、15個城市,她坦言自己最期待南非的旅程,希望可一睹充滿野生動物的自然環境。
曾往英國交流 冀破種族誤解
自小已十分嚮往環遊世界的翠詩坦言,會冒起報名的念頭,主要是因為今年初的英國交流令她獲益良多。在英國的交流中,她發現外國人始於不太了解內地和香港的文化,例如來自東歐的室友就曾以為香港奉行一孩政策,對翠詩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感到驚訝。有見及此,她希望透過是次的遊歷,現身說法打破外國人的種種誤解。除了宣傳香港,翠詩亦有學習計劃:修讀4個社會學科目-中美關係、家庭社會學、跨文化心理學,以及性別與社會。
快將啟程的她笑言現時心情緊張,十分期待登船學習,參與各類型的考察活動,「最期待就是能去南非,接觸大自然。」她表示將會開設個人網誌,以相片和影像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經歷,期望與更多人分享。
老師:學習認真熱愛助人
推薦翠詩報名的浸大新聞系首席講師劉志權讚揚她學習態度認真,平日比較沉默的她,是個「深藏不露」的好學生。除了成績優異之外,劉志權更欣賞翠詩那份熱愛助人的精神。翠詩自中學起已開始參與各類型的義工活動,包括探訪老人院舍和教導少數族裔兒童中文;在浸大亦有幫助交流生適應了解香港的校園生活。他期望是次的環球之旅,能加強她的跨文化溝通技巧,有助日後事業發展。
另外,上屆得主、浸大歷史系四年級生林子峰就以「奇幻」來形容在海上學府的遊歷和見聞,當中加納的旅程令他印象最深刻,「能夠參與當地的社會服務、參與建設及提供具體建議,都令我獲益良多。」他希望藉着自己的經歷,能進一步在浸大推廣海上學府的特色,讓更多學弟妹發生興趣參與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