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教授的研究為全球晚期肺癌治療訂立新方向。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肺癌是全球頭號致命癌症,每年約有160萬人死於此病。本港每年約有4,000個肺癌新症,當中有70%為肺腺癌,其中包括不少女性及非吸煙人士。醫學界在治療肺腺癌患者時,會檢查病人是否有EGFR及EML4-ALK基因異變,從而決定為該病人處方適當標靶藥還是傳統化療。中大醫學院的研究發現,標靶藥對治療EML4-ALK基因異變的晚期肺腺癌病人,較傳統化療更為有效。
醫學界於2007年發現EML4-ALK基因異變是其中會引致肺腺癌的驅動基因,約佔肺腺癌個案3%至5%。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莫樹錦教授聯同澳洲腫瘤學專家Dr. Benjamin Solomon於2011年1月至去年7月期間進行一項全球性研究,將來自27個國家,共343名EML4-ALK基因異變的肺腺癌病人隨機分成兩組,分別接受標靶藥或傳統化療。
較傳統化療存活期高 訂治療新方向
結果發現,接受標靶藥的病人,其無惡化存活期達10.9個月,較傳統化療患者的7.0個月為高,當中84%患者的存活率有1年,而化療患者只要79%。而標靶藥的副作用比化療低,大大減少患者的不適及癌病徵狀,提升其生活質素。莫樹錦表示,此發現是根據人體基因資料而度身設計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為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訂立新方向。
莫樹錦指,是次研究結果非常重要,將改變全球肺腺癌治療方向。他指,「從此醫學界在治療肺腺癌時,必須先為病人同時檢查是否有EGFR及EML4-ALK這兩種基因異變,若有其中一種基因異變的話,處方標靶藥將較傳統化療有效。」
陳女士患上由EML4-ALK基因突變引致的肺腺癌,已接受標靶藥治療2年,用藥後腫瘤明顯縮小,她對治療成效感到非常滿意。莫樹錦稱,透過先檢測患者的基因資料,能掌握其致癌成因,從而度身設計治療方案,如此「個體化」的療程將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更大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