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修 全國政協委員
2014年過去了,這一年對於香港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長達79天的違法「佔中」給香港法治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每一位港人的工作或生活都受到影響,交通、物流、社會秩序、經濟、政制等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幸而在中央政府、特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愛國愛港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堅持「依法治港」,對違法「佔中」進行妥善處理,贏得市民的稱讚。特區政府在「佔中」期間能夠頂住壓力,保持開放態度,積極與各方溝通,包括與學聯進行對話,政府包容開放的態度,贏得各界人士的尊重和支持。新的一年,應除舊迎新,去蕪存菁,相信香港的未來仍然是一片光明,並且會越來越好。
「佔中」暴露的問題必須重視和解決
這次「佔領行動」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前所未見,更值得關注的,是有年輕一代參與其中。以大學生、中學生為主體的學聯、「學民思潮」騎劫了「佔領行動」的發言權。學聯、學民在「佔中」啟動之前就發動罷課行動,之後策動「重奪公民廣場」,將行動升級。在「佔中」啟動後,「雙學」策動多次衝擊立法會、「佔領」政府總部等暴力行動。其間學聯提出了政改「四大訴求」,又與政府對話,並不斷煽動「佔領人士」留守增加談判籌碼。中學生、大學生參與「佔領行動」,這是政府及各界人士都不能忽視的。
學生可以表達對政制發展的訴求,但是香港是法治之區,作為港人必須遵守法治精神,任何表達訴求都不能違法。同時,尊重「一國兩制」,依法維護香港繁榮穩定,亦是港人的責任和義務,政制發展不能動搖「一國兩制」。香港因為獨特的歷史因由,經過英國長達150多年的管治後回歸祖國。「佔中行動」說明,回歸17年,人心的回歸、身份的認同仍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資源。
「佔領行動」的另一個特點,是外部勢力的干預。「佔中」以表達政改訴求、爭取普選為名,實際上利用違法暴力的「佔領行動」,企圖癱瘓政府管治,推翻人大決定,動搖「一國」這個根本。「佔領行動」爆發前,被傳媒揭露的反對派「黑金政治」醜聞中,多位反對派議員收取政治獻金,而「幕後金主」與美國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白紙黑字的捐款收據讓反對派眾口難辯,讓人無法不懷疑「佔中」背後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搶奪政改主導權的野心。
「佔中」爆發不久,反對派抗爭的矛頭直指特首梁振英,叫嚷要「梁振英下台」,企圖通過抹黑特首拖垮特區政府。中央政府識穿反對派的陰謀,堅定不移支持特首依法施政,堅決維護法治,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藉口、手段衝擊特區政府,破壞香港社會穩定。
「佔中」違法暴力、亂港擾民,導致天怒人怨,終以失敗收場。「佔領行動」組織鬆散,品流混雜,其中不乏滋事分子。「佔中」的失敗,正正說明法治理性仍然是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和共識,香港在經受了長時間的衝擊後,政府與市民仍然能夠團結一致,反對違法暴力的「佔中」,共同努力恢復正常法治和秩序。
腳踏實地推動政改向前
「佔領行動」雖然結束,但並不代表萬事大吉,社會仍然要打醒十二分精神,防止違法「佔領行動」死灰復燃。目前仍然有少數激進人士不甘失敗,意圖再度發動衝擊,「佔領」立法會大樓附近道路。據報章報道,有屬於社民連、「人民力量」等激進組織的成員,仍然盤踞在金鐘一帶,作為隨時發起包圍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的據點,延續「佔領」夢,社會仍存在不穩定的因素。
另有少數「佔領」者組成「鳩鳴團」,走入旺角商舖甚至工展會,阻礙商家正常營業,影響購物區秩序,滋擾顧客、遊客。這些擾民行為不僅影響香港國際形象,直接破壞社會穩定和消費環境,令「民主」、「自由」蒙污。香港作為國際都市,長期以來以良好的社會秩序、繁榮活躍的營商環境為榮,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和消費者,保持香港經濟繁榮。每一位港人都應該珍惜和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確保香港發展蒸蒸日上。
「佔中」之後,反對派議員在立法會發動「不合作運動」,對多項經濟民生工程、財政撥款「拉布」,導致政府工程可能無法依時展開。「拉布」牽連甚廣,不僅導致工程無法展開,導致開支大幅增加,浪費公帑,更使失業人士激增。已有不少團體促請立法會議員為香港整體利益及市民「飯碗」着想,停止「拉布」。議員應順應民意,停止「拉布」,防止立法會成為政治鬥爭工具。
政改仍是香港社會未來關注的重點,特區政府即將展開新一輪政改諮詢。政府應盡力爭取各界人士的支持,使得政改方案得以通過。其實,在人大決定的大框架下,香港仍可就普選的多項細節問題進行廣泛討論,適當增加選舉制度的民主性,以便凝聚共識,使普選能夠如期實現。總之,香港的發展任重道遠,經過「佔中」行動之後,各界應從中吸取經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