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穎宜)「資優」這個身份,除造成青少年壓力及各種適應問題外,對學童父母也帶來重重挑戰。女兒現讀中二的張太便是其中一名過來人,她坦言,曾對資優女兒出現的突發情緒及適應問題感無助,但慶幸得到學校的支援,助女兒逐步習慣傳統的中學生活。她建議政府應增撥更多資源去培訓資優學生,發掘才能,令他們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張太表示,當女兒在小二被評為資優生前,只以為女兒是頑皮及有行為問題,「還記得女兒小二時已懂得用負數去做數學功課,結果換來的是老師責罵。」而直至經評估確認女兒IQ較同齡孩子高,尤其擅於數學後,張太力主讓女兒自由發展,而於小學階段成果不俗,除能兼顧學業,於課外活動及比賽也有出色表現,後來在升小六的暑假,女兒更被提名加入資優教育學苑。張太形容,當時女兒對於學習新知識深感興奮,「即使要上三小時英文授課的課堂,她都覺得很享受。」
但在升中後,張太女兒的適應問題逐漸浮現,例如35分鐘長的課堂,在聽5分鐘就已明白,因而覺得課程沉悶,甚至出現情緒問題,「有一段時間她覺得老師和同學都不明白她,所以有會哭起來。」對於女兒的突發情緒,張太直言不懂如何處理,猶幸學校校長和老師都願意與她溝通,亦明白女兒的需要,最後校方同意彈性處理女兒的學習,准許她在不騷擾其他同學為前題下,上課時可看與課程有關的額外書本。
張太又以過來人的身份,鼓勵一眾資優生家長應從旁指導子女的成長與學習。「當我與女兒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時,她就願意與我分享。我就更能明白她的需要。」她表示女兒現時正逐步習慣中學的生活,課餘時也會參與大學院校和資優學苑的資優課程,希望能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