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畢節市政協2013年主席會議督辦提案視察座談會現場。 本報貴陽傳真
「黔西北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地上生態資源豐富,文化更是多姿多彩。」湯宇華說,身為一個地地道道的畢節人,他對黔西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也將自己的熱愛投身於文化事業中,在學院開設《文化學概論》課程,擔任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畢節試驗區研究院人文社科基地主任,促成基地、研究室與畢節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戰略合作,推出一批有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湯宇華也在畢節市多項大型文藝活動中擔任總協調,包括畢節試驗區組歌《磅礡烏蒙》、MTV《我們的老支書》等。
城市化亦需歷史文化
「我到過一些國外的城市,印象最深的不是它的高樓大廈,而是歷史積澱下來的文化符號。」湯宇華說,他希望畢節市的城市化進程能融入更多本土文化符號,從而避免「同質化」。他還說,因為鍾愛黔西北文化,他對城市化的通病有所擔憂,害怕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和街道抹滅了豐富的黔西北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
在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湯宇華踐行着保護黔西北文化的使命,他力爭「要學院的每一堵牆都會說話」,讓校園成為一個黔西北文化的陳列館,處處充滿着本土文化符號。「同時,學院也正在規劃建一個名副其實的黔西北文化博物館,用實物展示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黔西北文化。」湯宇華介紹。
湯宇華說,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特別注重保存古建築,這一點讓他感到欣慰:「很多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宿舍都還留着,校友們回來,還能找到自己當年住的房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