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朱永新與孩子們在一起。 本報北京傳真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一方面取決於她能否及時了解和吸收世界上最新的先進科學與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取決於她能否及時把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通過最新科學技術與人文科學成果傳播出去。前者可謂『文化輸入』,後者則謂『文化輸出』。讓這出入通暢的一座關鍵橋樑,就是翻譯。」
去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提交「關於建立國家翻譯院、推動翻譯事業發展」的提案,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並作出批示,直接促成了中國外文局長期醞釀的「中國國家翻譯研究院」的組建。■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 王曉雪、馬玉潔
短短四個月後,中國翻譯研究院於2014年7月29日正式掛牌成立。
朱永新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講中國故事,提升中國話語權,都需通過語言轉化才能完成,因此打造一支強勁的中國國家翻譯隊尤其重要。而翻譯「國家隊」正是中國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迫切之需。翻譯院有三大使命,一是將國外最新、最好的科技、人文社科的成果及時地引進來;二是把我國最新、最有價值的學術成果、文化產品有意識地及時翻譯介紹出去;三是兼具翻譯研究和培養翻譯人才的功能。
他亦坦言,雖然該提案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也直接促成了翻譯研究院的成立,但目前離他所期待的目標仍有差距。
籲制定翻譯國家規劃
朱永新說,一代中國人是在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學術名著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然而那些作品都是幾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經典,近年來的一些文獻著作、各個學科的重點內容缺乏系統的引進。另一方面,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上,也存在着「偶然性大」、「有時不體現『正能量』」、「水準不足」等問題。
他強調,翻譯研究院要着眼長遠,制定相應的國家計劃來進行系統的引進、傳播。「比如一個五年規劃,『十三五』我們要把哪些最重要的東西引進來,把哪些最重要的著作推出去。」
冀設中國翻譯獎
朱永新並提出,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大使館、文化機構都極為關注翻譯本國名著的外籍人士,甚至授予各種勳章等。「中國也應借鑒此舉,對國外翻譯中國名著的人士給予相應的獎勵,以激勵國外的漢學家、學者翻譯中國最好的作品,設立中國翻譯獎也是我期待翻譯研究院做的事。而目前研究院還遠遠沒有像我期待的那樣,成為一個真正引領和整合國家甚至世界翻譯力量的機構。」
對於中國翻譯研究院未來的發展,朱永新表示,首先應該跨學科,除了人文社科還應包括自然科學,「我希望它像當時的京師同文館一樣,真正作為國家的學術前沿。」其次,還能第一時間將國際上各領域的核心期刊翻譯成中文,同時也將國內最新的學術成果向國外傳播,實現「無縫對接」。在這一點上,他認為目前民間機構做得很好,今後可以通過「官民結合」的方法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