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自明)立法會秘書處昨日發表《香港的社會流動》研究簡報,提到在缺乏新增長點的情況下,收入增長及社會流動受到抑制,市民在社會階梯向上移動機會有限,或令市民對社會公義存疑,變得沮喪,並會過度批評香港社會和管治,建議政府推動經濟多元化,利用創新科技開拓創意產業,擴闊經濟基礎從而提高收入及職業流動性。
就業收入升幅 大不如前
研究簡報顯示,香港在1997年至2013年間的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僅約為1978年至1996年間的一半,而本港整體勞動人口的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在1976年至1996年間累計實質增長高達139%,但相關增長率在1997年至2013年間僅錄得14%累積升幅;而約47.2%工人在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內停留在同一收入組別,當中54.1%在工作10年後仍停留在同一收入組別。
報告又提到,小型住宅單位的平均售價在2006至2013年期間累計上升188%,但同期的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只增加30%。
教育程度升 就業前景暗
在教育流動方面,報告指出,新增的專上教育課程學額主要來自兩年制自資副學位課程,在2000/01至2009/10學年,每年提供的第一年自資副學位課程學額約24,084個,遠超公帑資助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的約3,580個,惟教育程度的提升並未帶來較佳的就業前景,越來越多的人擔任薪酬較低的輔助專業人員職位,甚至從事服務性及銷售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