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以往,小記每次參觀李嘉誠維港投資的活動,均有走進超人幻想世界之中的感覺,從最初驚為天人的人造食品,以至「科技夾子.營」中的科技產業。身為參與者及觀察者之一,小記看到,超人的未來世界中,牲畜養殖大幅減少,食物幾乎全以生物科技利用蔬果製造,人們身上佩戴各種意想不到的電子零件......
正如周凱旋去年在上海表示,李嘉誠猶如唐吉訶德一般,以微小的身驅攻克教育及醫療兩座「風車」,除了親力親為外,更有着忘我的熱情。與以往活動不同,今次「科技夾子.營」,維港投資資助80名大中學生、教師及傳媒到以色列參觀,當中更不乏香港科研的未來之星,包括年僅16歲的「星之女」簡泳怡。
以國重科研 政府大力推
四天行程的安排充滿誠意,每個活動均嘗試讓學生感受以色列重視科研的原因:到埗後馬上進行反恐訓練,通過與當地軍人交流,了解地緣政治為以色列帶來的壓力;晚上到沙漠的帳篷酒店住宿,又從帳篷居民中了解乾旱天氣帶來的不便,包括發電、住宿、儲水等。在以色列,小記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地政府對科研的重視。居住在沙漠上的Lior表示,以色列政府會收購民居多餘的電力,誘使市民自行裝設各式各樣的發電裝置。就小記個人觀察,在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大部分民居至少裝設一塊太陽能板,或許正是以色列政府努力的成果。
港創新科技 只聞樓梯響
相較而言,香港上屆政府提出發展六大產業,其中包括創新科技,可惜多年來只聞樓梯響。最新的施政報告中,特首梁振英宣布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50億港元支援初創企業發展,除回應要重視青少年社會流動性不足問題外,亦可算是回應業界一直的訴求。
有隨團的創新科技業界人士就進言,政府應該營造一個初創的氣氛,「雖然有難度但卻是必須的」。除批出與科學園或數碼港同類型的地方外,甚至可以改建社區中心,因社區中心不論使用量還是作用均已大不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