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太平傳為潛在買家之一。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周紹基) 前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12年4月時曾提出,內地大型銀行「賺錢太容易」,揚言要引入競爭,打破壟斷,相信內銀的「暴利」時代已結束。及至現任總理李克強,對內地銀行業的改革步伐一直未停下來,早前已着力引入民營資本競爭。今次傳出中銀香港(2388)出售南商銀行,若最終成事,相信是中央銳意加強銀行業改革的其中一步。
引導更多資本進銀行業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表示,民營銀行是金融系統改革的重要「產物」,他認為,民營銀行之所以會設立,是內地傳統大銀行的服務能力,在針對小型企業和居民上仍有所欠缺。通過設立民營銀行,一方面可以在總量上提供更多有效的金融供給,另一方面利用創新手段提高金融服務的水平,倒逼傳統大型銀行改革。
李克強曾多次表達中央「力撐」民營銀行的意願,包括親身到首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考察,銀監會其後批准多家民營銀行的籌建申請,除有騰訊(0700)為主要大股東的前海微眾銀行外,還有復星(0656)參與發起的浙江網商銀行、上海華瑞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等。
兩傳聞買家均符合條件
不過,市場人士認為,有關的民營銀行剛處起步階段,規模尚小,實難對傳統大型銀行構成壓力,中央若有意加快有關金融改革,促成中銀出售旗下的羽翼已豐的南商銀行,買家如為其他非銀行業務的內地金融機構,包括今次盛傳的信達資產管理(1359)及中國太平(0966),都是既符合條件,又具實力的買家。
南商基礎雄厚競爭力強
事實上,南商銀行當年就因為具良好品牌效應,資產及貸款質素較佳,才未被合併進中銀香港之內。目前南商既有發行自家的信用卡,內地也有數十家分行,存款基礎雄厚,對很多金融機構來說都是「肥豬肉」。買進南商的買家,能夠立即打入內地及本港市場,對內地現有銀行能構成即時的競爭。
過去,中國銀行業一直享有30%至40%的高利潤增長的時代,且由數間大型銀行壟斷市場,內地企業只有經過相關大行,才能獲得貸款,故引導更多資本進入銀行業,是內地改革的重點。
若存款保障制正式落實,意味銀行風險對存戶的影響將大幅降低,再加上存款利率市場化,製造出銀行業的可牟利條件,預料屆時將有更多各類企業加入中國銀行業的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