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以至全球各地均爆發流感疫情,帶動抗流感藥物需求大增,但很少人會留意藥物的效用是否真如生產商宣稱一樣。澳洲一項研究發現,個別與藥廠關係密切的科學家,往往會誇大藥物成效,數以百萬計病人及各國政府可能在他們誤導下,購入只有些許效用甚至完全無效的藥物。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健康資訊專家鄧恩帶領的研究小組,分析了26份抗流感藥物的系統性評估。所謂系統性評估,是指利用所有藥物的相關研究成果,再按照嚴格規定,對藥物效用作出整體評估。由於這類評估均需遵守同一規定,意味不同研究員評估的結果理應一致,不過小組發現情況相反。
與藥廠有利益關係
研究小組發現,一些與藥廠有金錢利益關係的研究員,評估報告中的結論與評估過程的發現並不一致,亦會作出與獨立研究員截然不同的建議。26份評估中,由與藥廠關係密切的研究員製作的評估,多達80%宣稱藥物有效,但獨立研究員的報告中,僅17%為藥物效用背書。
研究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小組於2002及2009年建議全球儲備抗流感藥物,各國政府因而花了69億美元(約535億港元)採購大量特敏福,但這筆投資至今仍未獲得足夠臨床研究支持。
美國醫生協會副會長萊恩表示,抗流感藥物評估的結果經常差天共地,令醫生無所適從,今次研究總算解釋了造成這情況的原因。她說:「有利益衝突的研究員,往往會唱好藥物效果,外界應小心留意不同研究員背後的利益關係。」專家也指出,研究反映各國政府須加強對獨立藥物評估的支援,減少大型藥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