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廣東省政協會議現場。本報廣州傳真
在廣東「兩會」、廣州「兩會」和中山「兩會」上,香港青少年國情教育成為各界最熱門的議題。眾多港區政協委員紛紛就如何促進粵港青年交流、加強香港青少年國情教育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委員們疾呼,促進粵港青少年交流融合已經刻不容緩。■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趙鵬飛、胡若璋、帥誠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慶典期間指出,須堅持依法治港、依法治澳,依法保障「一國兩制」實踐。同時,也着重強調,要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
李文斌:發揮智庫作用引導鼓勵港青
廣東省政協香港委員、理文造紙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李文斌認為,香港學生之所以成為違法「佔中」的先鋒和主力軍,在於香港青少年法治觀念淡漠,對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光輝歷程缺乏認識。
香港回歸祖國已逾17個年頭,香港社會和市民身上所體現的守法精神、護法意識被很多人奉為楷模,但這一形象卻被非法「佔中」玷污,尤其是在長達79天的「佔中」對峙中,特區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一些青年學生站在與特區政府和國家的對立面,這令人深思。
由李文斌擔任創會主席的「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在反「佔中」鬥爭中發揮了青年團體獨特而積極的作用。李文斌告訴本報記者,在違法「佔中」前以及騷亂惡化期間,他們與部分中學老師及香港城市大學數百名學生舉辦了兩場聯誼聚會。值得留意的是,這兩批學生中有不少人是參加過「佔中」的。智庫以軟性活動作為切入點,分別與青年學生們對話,通過了解他們對「佔中」的看法,在輕鬆的交流氣氛中客觀分析「佔中」對青年法治觀念的危害。李文斌分享自己的經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鼓勵青年學生認識中國歷史文化和國情的重要性。
李文斌透露,這兩次與大學生們的聯誼對話初見成效後,極大地增強了智庫開展青年工作的決心和熱情。如今,青年智庫計劃開展一系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組織香港青少年到內地參觀交流,通過深入內地,讓其眼見為實地感受國家的發展變化,提升香港青少年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
李文斌對記者說,推動青年國情教育的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唯有調動廣大的社會力量,青年工作的全面展開才能源源不斷注入「中國夢」的正能量。
霍啟山:利用平台基地推合作
一直關注粵港兩地青年交流和溝通的廣州市政協香港委員霍啟山告訴記者,這幾年,他持續努力通過廣州南沙、廣州市政協和香港小型足球總會三個平台,推動內地與香港年輕人的交流。今年他提交的政協提案,便是關注粵港澳青少年的交流。他建議把南沙建成三地青少年交流的基地,以文化、體育等交流為契機,加強港澳青年對內地的了解。
「作為香港小型足球總會的負責人,兩岸四地青少年間的足球交流就是學習中華文化的一個很好途徑,在旅途交流中感受知識遠比從書本中來的更真實。」霍啟山坦言,雖然目前社會各界都在積極推動青年交流合作,各種形式的活動層出不窮,但組織鬆散,有時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執行力。
袁順意:搭建平台 消除誤解
中山市政協委員、大自然家居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袁順意閒話家常般娓娓道來:「我有3個孩子,他們出國學習之前,我和先生都向他們再三強調,可以去國外學習優秀的思維理念,但是學有所成後一定要回來服務國家。我的大兒子二兒子如今都回來發展了。但是,我的小兒子卻讓我憂心忡忡。」
袁順意告訴本報記者,小兒子在國外接收到中國的信息,都是極其負面的,如毒奶粉、地溝油等,都讓他對內地「望而卻步」。如今,他想在國外發展,不願回來。袁順意疾呼,內地應多創平台,讓更多香港澳門及海外華人華僑青年能多回祖國內地看看,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消除對祖國的誤解。她說,負責任的媒體更應注重真實客觀的報道,給港澳青少年一個可以看到祖國真實境況的清晰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