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參議會選舉用的碗。 資料圖片
宿正伯
「金豆豆,銀豆豆,豆豆不能隨便投。選好人,辦好事,投在好人碗裡頭。」抗日根據地流傳的這段順口溜,形象地勾畫出人民對「豆選」的擁戴。
候選人坐在場院裡,每人背後擺一個碗,選民每人按應選出的人數發豆子數粒,依次將豆子投入自己中意的候選人碗中,誰豆多,誰當選。
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石家莊大眾美術社刻印了名為《豆選》的新年畫,刻畫的正是在延安時期共產黨領導的邊區和抗日根據地廣泛採取的基層民主選舉辦法。
延安時期,民主選舉是極其普遍的政治生活。鄉長、區長、縣長、邊區長官、法院院長均由各級議會(後稱參議會)選舉產生。議會代表或參議員則按選區直選產生,候選人並非指派,而是由選民提出,例如:在鄉選中每一個選民都可以單獨提出一個候選人,在縣選中每十個選民可以聯合提出一個候選人,黨派等當然更是有權提出候選人了。
由於文化水平不同,特別是識字水平參差不齊,便誕生了兩種選舉方式:識字的,寫選票;不識字的,投豆子。在實踐中,投豆選舉方式不斷改進,比如穿長袖衣服以避免被周圍人看到票投給了誰,讓候選人都坐在一個屋裡再讓選民排隊進去投,將碗用紙蓋住只留一個小口以免選民意向因碗中已有豆粒數而受到影響,等等。
投豆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地區特色和中國特色,它的出現及其不斷完善,本身就很能體現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選舉的誠摯態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在認真實踐着自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為未來中國之政權建設積累經驗;另一方面,也在與國民黨作民心爭奪、制度競爭,讓民眾在觀察中權衡利弊;同時,也在以自身的民主為楷模推動和促進國民政府早日實行憲政。正如毛澤東在與到訪的世界學聯代表團交談時所指出:「邊區這些政治改革,有一個良苦用心,那就是使陝甘寧邊區成為民主政治的模範區,成為民主共和國的樣本。」
1942年《陝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是一本以和農民炕上聊天的口吻寫成的法律文告,特別能反映出中國共產黨推動基層民主政治之不遺餘力。例如條例第21條是競選注意事項,正文後補充了這樣一段話解釋:
「競是爭的意思,各黨派各團體想自己提的候選人當選,都向選民宣佈,要求選舉他的人。競選的好處就是擺出許多貨色(候選人)叫人民選擇,可以提高人民對政治的認識及興味,可以促進政治的改進,可以將民主更加發揚。怎樣競法?拿什麼東西來競?不是靠搶靠勢力,而是靠自己的主張。比如某鄉選舉鄉議會,那裡有國民黨有共產黨,共產黨要想自己的人當選,於是共產黨的該鄉支部,就提出競選綱領,說我們共產黨主張在本鄉如何如何,要我黨的人當選了,一定能做到。同時向人民介紹我黨提出的候選人的能力和品質。當然國民黨或其他黨派、團體,都也提出人和政綱來,都撂在人民面前,叫人民選擇。人民是不會受騙的,看得準確的,選出的總不會壞,競選的人如果失敗了,那只怪你的貨色不中客意。準備你的貨色,下次再來吧!」
如此親切活潑的說明,相信任何村民都能聽得懂,而且喜歡聽。延安的選舉就是這樣生動,延安的宣傳就是這樣鮮活。理論也要「下凡」,公文也要有人間煙火味兒,這對我們今天改進文風不也有鏡鑒價值嗎?(連載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