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霧霾之痛又成為全國兩會的焦點。北京的霧霾問題給民眾帶來的夢魘未除,民眾渴望強化環保領域的執法監督機制和懲罰力度。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軼瑋、馬靜、馬琳、田一涵、高麗丹、張聰、張紫晨,實習記者 任芳頡 兩會報道)霧霾之痛又成為全國兩會的焦點。本報派出多路記者,在街頭隨機訪問普通民眾,在會場採訪委員代表,同發「治霾三問」。傷害身體健康,剝奪兒時快樂......受訪者痛陳霧霾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的夢魘;要求嚴查身邊人插手環保牟利,強化執法監督機制和懲罰力度......民眾寄望新任環保部長陳吉寧頂住壓力,開啟環保新政;不做環保旁觀者,尊重民間力量......人們呼喚環境治理的公共精神,呼喚從自己做起,從點滴開始。民意顯示,應對中國霧霾危機乃至環境困境,政府必須壯士斷腕,民間同樣責無旁貸,別無他途。
問蒼穹
受訪者:24小時便利店店員
不早起上班的人,或許感覺不到霧霾嚴重。我每天凌晨五點就要騎車離開家,有時碰上霧霾天,周圍大霧瀰漫,讓人感到嗓子不適,有時還會聞到空氣中的異味,到單位一擦鼻孔,毛巾都是黑的。
受訪者:李佼佼(懷孕5個月準媽媽)
霧霾的影響太大了!自從有了寶寶,霧霾天都不敢出門,醫生叮囑每天最好曬半個小時太陽,但因為霧霾很難做到,而且醫生說霧霾對新出生的孩子影響比較大,霧霾進入母體血液,會增加新生兒患病機率,現在很擔心寶寶的健康,每天都想着離開北京去一個沒有霧霾的地方,但內地這種地方很難找。
受訪者:莊小姐(北京某小學教師)
我對霧霾感觸最深刻的就是孩子們再也不能像我們小時一樣,沐浴在清澈湛藍的天空下,呼吸着新鮮的空氣。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們晨練的時間不斷被壓縮,甚至因惡劣天氣被取消。在霧霾天裡,學生的體育活動只能被局限在室內。學生們每天似乎已經習慣戴着厚重的口罩進校離校,連他們口中的話題都不再是玩樂,而是討論當天的PM值。
問部長
受訪者:柴燕 35歲
環保主管部門不要只表態,我們希望看見實實在在的改變,希望新部長能頂住壓力,依法辦事,努力爭取更多的資源支持,以當事人的態度和熱情爭取做更多的事情。事實上,中國環保問題只要依法辦事即可,承諾與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是否有強而有力的監督機制和相應的懲罰制度以及退出機制。
在提倡公民綠色出行方面,政府部門首先應問問自己公共交通設計是否合理;提倡垃圾分類,政府得看看收集垃圾的人怎麼又把居民分好的垃圾裝在一起運走;電子垃圾回收很迫切,家裡也放不下那麼多過時的東西了,但是並不知道有什麼渠道可回收。
受訪者:賀女士
霧霾之所以屢「治」不止,那是因為很多環保部門的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給許多污染企業「大開綠燈」,甚至這些官員的親友等參與其中牟利。我希望陳部長一定要好好管管這些環保官員中的「害群之馬」。
受訪者:北京市民申永霞
老百姓渴望藍天,但中國的環境問題不是換一個環保部長就能解決的。環保部門的存在感太低了,希望環保部門今後能加強執法力度,對污染企業做到零容忍。霧霾是發展太快的代價,也許我們可以放慢發展速度,讓環境壓力不用那麼大。
受訪者:馬女士
霧霾天氣難以改善,原因在於國家的環保治理工作存在斷層,舊的問題沒有解決,新問題又出來了,一個接着一個,形成惡性循環,整體就難以改善。要徹底治癒霧霾,需要很多部門放權。
問自己
受訪者:河北唐先生
在我們村裡,以往過年放鞭炮,從春節前一直放到正月十五,但今年過年,全村的人都自發只在年初一當天放鞭炮。我們只是農民,不懂什麼高科技,為了孩子們的身體健康,我們在當地種了很多樹來保護環境。
受訪者:北京市民
我家裡過去是燒煤炭取暖的,但近幾年北京霧霾嚴重,我家已在兩年前就改用電器取暖了。保護環境,防治霧霾,要靠大家齊心協力,身體力行,才會顯現成效。
受訪者:楊姓北京學生
出門喜歡開車或打車,哪怕是很近的距離,也不喜歡走路,對於日常生活垃圾更沒有分類意識,都是隨意狀態。霧霾的治理不能等,決定不了大勢,至少可以從自身做起,要開始培養垃圾分類意識,出去玩少開私家車,多步行或改坐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