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4年,重建步伐差距愈見明顯,一些因為傳媒經常報道而廣為人知的重災區,重建速度可謂突飛猛進,但在大多數受關注度較小的地區,因勞工成本及建築材料上升等原因而重建緩慢,至今仍有逾8萬人住在臨時房屋,大部分災區的災民安置房屋只完成不到兩成,災區工業生產亦因勞動力短缺而未能恢復災前水平。
岩手縣陸前高田市是知名重災區之一,當局進行移山填海工程,一方面在高海拔地區重建住宅區,一方面則把低窪地區的地勢填高,避免再受海嘯摧殘。去年3月承建商興建長3公里的巨型輸送帶,每日把多達4萬噸的泥土由內陸運往岸邊,令重建所需時間由原先的9年加快至2年。
相反,截至今年1月,岩手縣只建好1,049座災民安置房屋,僅佔重建計劃18%。在福島縣,由於部分地區至今仍受輻射污染影響,只有5%因核災而失去家園的災民獲得安置。
規劃失誤 重建補貼僅用四成
日本會計檢查院的數字顯示,由於規劃失誤等原因,2011至2013財年的政府重建補貼只用了40.5%。總值3.4萬億日圓(約2,172億港元)的重建費,只使用了1.3萬億日圓(約829億港元)。 ■《日本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