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鍾洲
在戰爭裡,殺戮和掠奪總是形影不離,如果說屠殺是為了征服,那麽搶掠歷史文物,更是抹殺歷史記憶。「伊斯蘭國」(ISIL)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破壞大量古代建築,文明結晶遭逢浩劫,場面固然令人心痛,但ISIL大肆走私和販賣文物,同樣不可忽視。有意無意間,投資者和收藏家成為ISIL的幫兇。
中東文物流失問題一直存在,敘利亞內戰以來,當地愈來愈多文物被走私牟利,ISIL崛起使情況惡化。ISIL財力之雄厚,其他恐怖組織望塵莫及,其中一個主要財路正是文物交易。ISIL在控制區僱用當地人挖掘文物,再通過不法分子和中間人,走私至鄰近國家如土耳其和黎巴嫩等「中轉站」,之後輾轉售全球,包括歐美國家。販賣所得的收益,大部分落入ISIL口袋,當地人的收入少得可憐,因此輿論將這與非洲開採「血鑽」的現象相提並論。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數據顯示,在2011至2013年間,美國從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和土耳其進口的文物和藝術品,數額急升86%。雖然很多被視為合法交易,但幅度上升之多,令外界質疑當中有多少「走法律罅」運入美國。歐洲也是文物收藏品的大戶,《泰晤士報》上月揭發ISIL掠奪逾百件敘國文物已走私入英國。德媒亦發現,很多恐怖組織掠奪的文物通過德國拍賣行交易。
因此,ISIL掠奪文物和變賣,多少反映了全球投資者對文物的垂涎。隨着富豪尋求更佳投資渠道,近年藝術品和文物交易市場愈趨熾熱。除了個人和市場行為,國家之間的藝術品和文物「爭奪戰」亦愈演愈烈。大英博物館的古希臘巴特農神殿浮雕、埃及的羅塞塔石碑,多年來被希臘和埃及追討,但英國拒絕歸還,希臘可能為此告上法庭。
隨着發展中國家愈來愈重視文化遺產,對文物的保育水平提升,美歐不少博物館已應要求,把部分文物交還原主。然而中東動盪無休,更多文物在恐怖分子、走私客、拍賣行、收藏家組成的網絡裡顛沛流離、離鄉別井,成為戰爭難民的慘況外,另一段無聲的悲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