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香港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雷添良:國教正反俱備非「洗腦」


放大圖片

■雷添良強調,國民教育內容有正有反,並非如一些人所指的「洗腦」,希望港人不要胡思亂想。 陳庭佳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庭佳 兩會報道)如何協助香港青年了解國家,成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一大關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雷添良建議, 於香港教育制度加強國民教育內容,以彌補港青對國家認識的不足。他強調,國民教育內容有正有反,並非如一些人所指的「洗腦」,希望港人不要胡思亂想。

港青缺對國家近30年「史識」

雷添良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共提出5項建議,其中一項是建議增加香港青年的國民教育及民族認同。他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坦言,這需要香港和內地一起推動才能成事。香港教育制度方面,他建議加強國民教育內容,因香港青年缺乏對國家近30年歷史最基本的認識。

他承認,「國民教育」一詞在香港較敏感,慨嘆香港現時有太多事情被政治化,太多人未搞清楚事實前已將其標籤,特區政府推行政策十分困難,故增加港青對國家的認識是必要的,「難咪迎難而上囉,洢}去做囉。」他又希望港人客觀看待國教,「唔好一提國民教育就亂諗。」

「國民教育唔單止講正面,都要學習點解領導人會講改革開放成就得來不易。」雷添良表示,平情而論,國家發展不可能完美,始終有超過13億人口,並由窮困發展至今時今日的情況,當中定會經過許多困難。

清華國情班教學開放具批判性

他憶述,自己於2005年到清華大學上國情班,驚嘆講課的教授竟然會如此坦白,道出國家的好事和壞事,想法開放而且具批判性,學生在3小時課堂完結後都不願意下課,「佢唔係閂埋門就講國家點好,會同學生交流。」

他續說,香港有輿論監察,學校授課必定保持公正、中肯,確保不會如一些人所指的「洗腦」,「唔係聽朝報紙頭條就係你啦!」

倡持續講解憲法港基本法

雷添良強調,港人對國家憲法及香港基本法的認知較少,建議特區政府適逢香港基本法頒布25周年,投放足夠資源普及講解國家憲法及香港基本法,如條例怎樣於日常生活中應用,「唔好淨係4月、5月阿邊個邊個謠縑A活動係要持續去做。」

他認為,若不親身體驗,單從書本及其他途徑,不能全面掌握國家情況,建議兩地增加青年考察、交流的機會,不只由香港團體去做,內地地方政府也可出錢出力,推出廉價甚至免費的活動,讓港青自由參加。

籲副學士生銜接內地大學學士

雷添良表示,現時內地大學為港生預留了不少名額,雖然報名反應不俗,但學生「騎牛搵馬」,名額未能盡用,十分浪費,建議為香港副學士生銜接內地大學學士課程的機會,「就算係插班,都有一兩年鬗漲a生活,會多齯F解內地情況。」

提出種種協助港青認識內地的建議,雷添良希望協助這班社會棟樑發展。香港青年仍可以香港為腹地,但如果想更長遠發展,眼光就應望遠些,始終內地現時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久將來還會更上一層樓。他續說,自己所屬的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開會時,不少外國同事都對進軍中國有興趣,「我]好好彩,已經鰫O邊。」

相關新聞
調查報道:嚴防搗亂禮賓府 港九鬧市增千警 (2015-03-13) (圖)
激進、「港獨」組織頭目一覽 (2015-03-13) (圖)
特稿:憂淪「過街老鼠」 「熱血」嘍囉「腳軟」 (2015-03-13)
激進 本土 「港獨」 愈趨同流合污 (2015-03-13) (圖)
3激青推鐵馬衝警防線候懲 (2015-03-13) (圖)
「保港」反暴 促嚴懲辱客亂港 (2015-03-13) (圖)
周波:優化個人遊 須顧兩地民眾感受 (2015-03-13)
港委員籲禮待旅客 顯國際風範 (2015-03-13)
黃洋達陳偉業 「小學雞」鬥嘴兼「開拖」 (2015-03-13)
涉噴「港獨」標語 17歲男女斷正 (2015-03-13)
屯門踢翁建築工 奔父喪准保釋 (2015-03-13)
反對派「關門」窒礙港民主 (2015-03-13) (圖)
饒戈平:須尊重基本法人大決定 (2015-03-13) (圖)
邵善波:反對派看不清大局 (2015-03-13) (圖)
范太:誰破壞進程 市民有判斷 (2015-03-13) (圖)
特稿:媒界紛批綑綁令政改走入死胡同 (2015-03-13)
政經人語:反對派應少擺姿態 以行動展誠意 (2015-03-13)
建制派議員:反對派須承擔後果 (2015-03-13) (圖)
袁國強:基本法沒所謂「公投」概念 (2015-03-13) (圖)
葵青區會全票通過挺普選特首 (2015-03-1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香港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