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効力車路士的奧斯卡(左)曾承認在球會賽事留力踢世盃。資料圖片
任何運動的參與者都會有狀態調整周期,動至足球、靜至圍棋並沒有兩樣,不論生理或心理也有高低起伏,總不可能全年365日皆保持在最高狀態。以歇冬期相對較長的德甲為例,在8月季初不少球員仍未完全上力,就算強隊都會有新兵融入磨合期,往往要到10月才見真章。
但是,12月中德甲就進入長達個多月的歇冬期,就算球會安排3、4場友賽以賽寓操,但比賽性質根本不同,因此強如拜仁也無可避免於今年首戰爆冷失利,能迅速止跌回升已屬萬幸。之後便開始為聯賽爭標而拚搏,若要鬥到最後一周都只是5月初,連同歐聯決賽也只是5月底至6月初的事,即一鼓作氣了4個月左右。換言之,整季的情況是「低、中、低、高」,最後以1個月左右的完全休息充電期作結,迎接下一季來臨。然而在世界盃年如去年,能為國効力的球星還要在球季結束後1個月起再拚得更盡,為免因傷緣盡4年一度的這項比賽,臨季尾「勒住踢」確是屢見不鮮。
隨時開季即放軟手腳
把事情帶回「冬季世界盃」,球員到底應為球會拚盡,抑或國家隊?前者的話,已能預期有些二線隊伍的主力將敷衍了事,務求盡早出局,爭取時間休息,以替下半季提早做準備。如是有希望捧走大力神盃者,隨時會在開季不久便放軟手腳,留待去中東前才逐漸提升,以求殺入淘汰賽時谷至極限。下半季和歐聯則屆時再算。全季狀況大概是「低、高、低、中」,球會的利益難免受到犧牲。
正因為世界級球星必定不會錯過世界盃,擁有愈多國腳的豪門便愈受影響,隨時在比賽前後出現較差狀態,對那幾個月的搶分爭標過程構成重大影響,加上財政公平法則(FFP)的框架下,想純為這屆賽事而增兵亦非太可行,導致平時只能爭第3、4名者「冷手執個熱煎堆」也不足為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