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Take Another View on Art》
Take Another View on Art 展覽為公眾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接觸一系列不同類型的藝術傑作,展覽打破當代展示藝術作品的常規,由畫廊的白方空間轉移到半空,讓觀賞者以全新的角度觀賞藝術,而在半圓形的藝術裝置下更會擺放精心設置的望遠鏡,讓觀眾透過鏡片細閱作品的一筆一墨。
這個由林偉而先生設計的巨型裝置直徑長13米,由數千塊幻彩的圓形樹脂玻璃組成,內部會懸掛9件珍貴的藝術作品,裝置的設計以佛羅倫斯大教堂和西斯汀教堂的圓頂建築為參考對象,彷彿把文藝復興的圓盤建築穿越時空重現眼前。
Take Another View on Art 展覽是置地廣場一連串藝術及文化活動之一,是次展覽將展出多位來自不同派別的西方、中國內地和香港藝術家之代表作,打造一個藝術理論和創作的歷史縮影。展出的藝術家包括:趙無極(德薩畫廊)、馬克.夏加爾 (Opera Gallery)、莫內 (佳士得)、曾梵志(私人珍藏)、Alex Prager (立木畫廊)、Simon Birch(Ben Brown Fine Arts)、張爽 (世界畫廊)、徐龍森(漢雅軒)以及 Laurent Grasso(馬凌畫廊)。
此外,作為Be Inspired in Central 活動之一,藝術家朱金石(藝術門香港畫廊)的大型裝置作品《船》亦會於交易廣場中央大廳展出。
今次我們與為該展覽設計了巨型裝置的藝術家林偉而展開對談,一起分享打破傳統的藝術見解。
您為這次展覽設計了巨型藝術裝置,為何會有其中概念和構思?
林:《Take Another View on Art 》展覽是置地廣場一連串藝術及文化活動之一。
我為置地廣場設計這個展覽之時,創作構思有兩個主要因素所影響。其一,置地廣場中庭是一個社交的空間,也是中環一個地標,許多人會相約在置地廣場中庭的噴水池見面。我覺得我的裝置作品需要尊重這個重要的中環中心位置,而且不會影響公眾活動的自然流動,因此我將展覽轉移至半空。
其次,展覽鼓勵參觀者以別開生面的方式欣賞藝術,激發更多趣味,鼓勵參觀者以特別的方式欣賞藝術。展覽標題就命名為《Take Another View of Art》展覽,以另一種角度觀賞藝術。從米開朗基羅畫西斯廷教堂的穹頂畫,到現代藝術大師馬勒維奇,藝術家們一直在探索藝術和空間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從不同角度擺不同藝術。當你用一個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示藝術,這本身就是一項藝術。
為何想打破當代常規展示藝術作品的形式?
林:一般觀眾在博物館參觀大師級的藝術作品,但藝術品大多數都被存放於玻璃櫃或被保護包圍着, 也未必有許多人主動到畫廊觀賞畫作,所以很多時觀眾會對展品又敬又畏。今次我們希望鼓勵大眾以另一種角度觀賞藝術,用新的視角觀賞一系列印象派、現代派及當代藝術的作品。我們在半圓形的藝術裝置下更會擺放精心設置的望遠鏡,讓觀眾透過鏡片細閱作品的一筆一墨。
透過富趣味性欣賞藝術的經驗和愈來愈多讓公眾接觸多元化藝術的空間,公眾便會有更多親近藝術的機會。這是作為藝術教育、培養鑑賞能力、體現親和力,並引起公眾對藝術的興趣上重要的第一步。
今次展出的藝術品價值不菲而且種類不一,您在設計這藝術裝置時如何考慮去呈現這些作品的特式?
林:展覽將會展示多位舉世聞名藝術大師的作品,涉及印象派、現代及當代藝術的作品,橫跨多過一世紀,但我們找到所有作品一致的共通點--這些藝術傑作都與天空有關,這絕對可以配合懸吊於置地廣場中庭半空的巨型藝術裝置。有了這構思,我們打造出一個空中的展廳,畫作有如飛躍在半空,當中要面對安裝上的難度,及光線對比的配合。光、輕盈、色彩、迷幻,都是作品的特別之處,所以以一個用了一千多個幻彩圓片製造的裝置來襯托主題。
您個人偏愛這次的哪幾件展品?
林:每件作品有它的特色,造成古今中外的對比,引發一種共鳴。Monet的印象大師、到Laurent Grasso的一個光環,都是在配合我想表達對藝術的一個故事。藝術就是國際語言,打破古今中外的隔膜。
根據您個人經驗,公共藝術創作要怎樣呈現出創意?其中最大的難度是?
林:公共藝術創作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讓參觀者用心去「感受」藝術,而不需刻意用腦去思考。一般情況下,香港市民往往被藝術嚇倒,尤其對於當代藝術就有偏見,覺得難以理解和認識。我認為公共裝置藝術應該要給大家帶來愉快的經驗,不尋常但又引人入勝,甚至應該將那種將藝術視為精英人士活動的屏障打破。透過富趣味性欣賞藝術的經驗和越來越多讓公眾接觸多元化藝術的機會,公眾便會親近藝術。其中一個我感到相當滿意的作品,是我在2011年為香港旅遊發展局主辦的中秋彩燈大觀園所設計的巨型金魚燈籠,許多市民圍着金魚燈籠跳舞,能感受到公共藝術作品真正融入生活,為他們帶來真正的喜悅。■採訪:Jasmine/展覽現場圖片由置地廣場 提供
關於受訪者
林偉而是香港思聯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築系碩士及學士;在美國波士頓工作了五年後,於1987年回港。1993年,他正式成立了香港思聯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出任董事總經理。除了建築師的工作之外,他還熱衷於藝術創作,主要是公共藝術、攝影和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