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出生於中國的張爽現居美國加州帕羅奧圖 (Palo Alto),在創作中不停反思自己作為女性藝術家在不同國度中的角色和經歷,並探索國籍、年代、性別和身份等議題 。張爽以創作多媒體藝術聞名,作品多探討女性特質、性取向和社會現狀等議題。張爽把持續不斷探索自我的過程稱為「0」,而《0 視點》則是這過程的一部分。
這次藝術家受畫廊委託,特別就畫廊位於中環之空間創作一系列其標誌性裝置作品,並同時展出一系列未曝光之黑白立體畫作。■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世界畫廊提供
《0 視點》展覽的亮點是一條布做的隧道和頂篷,藉此比喻女性的子宮。該手製作品造工精細,建構出無邊的精神領域,卻同時蘊含細膩和對抗的意味。同場展出一系列白布新作--藝術家用撕裂的白布裹纏着木框,做出平面的作品,充分發揮原材料的特質。
作為一位女性當代藝術家,張爽的作品明顯影射女性生殖器官,縱然這些都是父權社會和性別論述中常見的語言,但她的着眼點卻遠不止肉體層面的探索。張爽的作品滲透了社會的期許與限制,造成一種持續的張力與掙扎。回歸自身,她的作品揭示了一位女性在不同文化,以及在自我與外界期許的落差中尋找定位的過程。
世界畫廊展出張爽作品的同時,第一屆 Art Central 也會展出她的一件大型裝置作品,務求讓她的作品與更多觀眾交流。這件場域特定作品將展示藝術家私密的反思,在現有複雜的社會、政治、文化框架下展開新一輪對話。
希望做和內心有關的作品
《0 視點》展示了張爽單色但有層次的內心世界--其中充滿着情感、 張力、衝動、矛盾和反抗。在她的作品中,她毫無保留地分享了她私密而脆弱的心路歷程。她分享了 「0」。
其實這次的作品她陸續用了四到五年時間,本來是觀念性的東西,卻發展得愈來愈強大。她希望自己做些和內心狀態有關的東西,但並沒特別強調去push自己從女權角度出發,女性的角度是自然發展出來的。張爽說:「我自己學畫的經歷很傳統,在美院是學蘇聯的路子,按部就班科班畢業,後來我去了日本13年,那期間讀了研究生,很多中國當時看不到的東西在那邊是不被限制的。我自己不想做一個copy machine,所以我在創作過程中接觸了很多材料,但還沒昇華出自己想要表現什麽,再後來我到了美國,生活經歷、經驗都豐富了一些,自己的東西才慢慢出來。」
張爽25歲前往日本,一去就是13年,日本文化和中國很不同,即便同樣是東方,卻有很強烈的對比,對性別上的區別這點上,日本也是很特殊的地方,女人始終是second phase的文化,當時因為周圍環境的原因,張爽覺得再有能力的女性辭掉工作在家相夫教子好像也很正常。
「當然現在很多日本人觀念也變了,那時候是1997年,大部分精力當時我放在女兒身上,畫畫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但隱隱約約覺得不公平,自己有能力去做,但文化上感覺自己沒能充分表達出來。」後來她一個人帶着女兒離開日本前往美國,生活形態和思維狀態都有了很大改變,三種文化的交織衝擊,讓她開始更多從女性角度出發去思考很多問題。
「那時突然覺得有點找回自己的感覺--客觀上帶女兒過來,自己要獨立解決很多事情,同時又發現很多東西自己過去封閉下來,在慢慢適應新的環境的同時,其實很多問題要面對,這很考驗自己的能力,當很多事情需要去deal和觀察時,心境和過去不太一樣,作品中受到的影響就表現得更掙扎和直接。」
身體對女性來說很敏感
獨自生活,讓張爽發現:許多以前不是問題的問題,現在是很大問題。她想找到自我價值,而不是一個安穩生活環境,這種價值和她先生的很多生活價值有衝突。或許很多女生在面對分配不平等、工作束縛、性別不平等這些問題時,覺得也可以湊合下去,但張爽不行。
她在作品材料中摸索了很長時間,但四至五年前有一陣子突然不想畫了,覺得材料再好、技巧再熟練,也和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沒多大關係,突然就想拋棄掉技術(但其實技術也是拋棄不掉的是信手拈來的),去表達一些和人性有關的東西。
於是,這一次我們在她的作品中看到了人性的釋放。她用剪子、刀子先把布匹剖出來,再從畫面內部讓作品拉出來質感--這是一種能量的釋放。張爽認為,其實搞藝術有時是個人過程,但因為個人的東西和社會的東西有吻合的地方,所以很個人性的東西,也會和社會性問題合拍。
「我實際上沒什麼顧忌,我想用最直接方法去表現。我認為身體對女性來說很敏感,包括幸福、糾結、痛苦都和身體有很直接關係。女性本身的力量實際上是爆發性的東西,像子宮、陰道,這些器官的力量很直接,從創作角度來說,很容易切近話題。我不想迴避這些,我覺得它們很健康,也很直接化。」
在很簡單的白布中,張爽找到了其中的柔軟性,她認為這和心理能力與承受力有關係--布可以很無邊無際地扯但也可以很柔軟,一邊做作品一邊和自己對話。她天生對柔軟的東西有興趣,像布、紙,對她來說就很熟悉,但鋼鐵就完全不親切,對她來說沒有魅力沒有溫度感。
痛苦不是針對個人故事,
而是對人性的認識
《0 視點》這名字給人一種可能性:每個人依照自己心理角度,都可以給作品一個解讀。
張爽想要給大家一個寬泛的解讀,對她而言,好的藝術品應該不是一覽無餘地告訴別人,也不是去說教,而是假如能讓人呆一陣子站在那想一想,把自己的經驗和故事講出來,為作品添加更多的意義,可能更好--可能是補充也可能是衝突,但那都是完善作品的過程。
張爽認為:「美國讓我對生命價值觀的判定變得不一樣,美國承認個人性,這會給你相對大的權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沒有干涉到別人,相對來講就有自由度,這對搞藝術的很重要,所以我覺得自己認識到自己的新的能量。」
在她看來,痛苦不是針對個人的故事,而是對人性的認識。很多矛盾生活中都有,但藝術是象牙之塔,也許很多人覺得沒用,但張爽卻覺得有用,至少藝術讓人可以發現問題、可以點出來,或許再給出一個建議。
「我自己做作品的時候也是個清理大腦的過程。做作品時開始很多不清楚的東西會慢慢清楚,做的時候很安靜不太social,不想和別人有太大瓜葛,能量是從那個過程中出來,作品本身在過程中會給你很多啟示--當然大的方向你一開始就知道,但細節需要把握,作品會給你新的提示,提示愈來愈清晰愈來愈強烈,下一個作品會建立在前一個作品基礎上。這個過程對我很重要。」
張爽希望透過這個展覽帶給觀眾一些新的idea,其實在美國,五年前她曾做過一個展覽,場地在舊金山一個中國文化中心,是舊金山很中心的地方。當時很多人帶着對東方傳統image的期待來看,但一看之下覺得很不可思議。美國主流媒體覺得張爽的展覽非常positive,一改他們對中國文化那種絕對的看法--以為只會看到山水花鳥。
但張爽讓美國人看到了一種東方女性不一樣的個人力量。
她說:「我覺得我的東西很東方。有人問我東方對我的影響大嗎?當然,東方是擺脫不掉的,包括對大的畫面中彈性的控制,儘管表面看不出來,但那些細節的聯繫,和東方文人的心理文化有很大關係。那是我自己反饋自己的一種思維方式--這是很東方的內省。」
另一層東方的特質或許在於張爽想表現畫面內部的、含在裡面的東西,她盡量向內、含蓄、不太外露,作品看似形象單一,但其中的虛無和理想狀態恰恰很東方,反而表面形式化的感受是前衛的。
張爽個展 《0 視點》
時間:即日起至 4 月30日
地點:世界畫廊(中環都爹利街11號律敦治中心108號)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