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進一步加快對外產業和貿易合作,加快中國產能「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落實促進對外貿易的各項配套政策和措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廣東代表團發言時也指出,要全面把握中央發展經濟的政策精神,廣東將積極引領經濟新常態。
廣東是中國的製造大省和對外貿易大省,在承擔和開創對外產業貿易合作新格局上具有天然優勢和強大實力,也是時代發展到新階段賦予廣東的新使命。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俊峰 廣州報道
推動優質產能走向國際
打造經濟發展新發動機
在應對經濟日益加劇的下行壓力方面,李克強總理在3月份剛剛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打出了組合牌,其中,加快裝備製造「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成為打造經濟發展的新發動機之一。他提出,中國到了從過去生產消費品的「世界工廠」,升級為向世界提供先進裝備重要基地的新階段,中國很多產能,雖然對於國內「富餘」,但在國際市場上,則是性價比非常高的優質產能。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為中國裝備「走出去」,提供了難得機遇。
在美國、德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紛紛出台「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歸」戰略的背景下,廣東省作為中國傳統製造大省,具有領先的產業基礎和優勢,推動優質產能走向國際的戰略佈局中,更要主動承擔起建設先進裝備製造的歷史重任。
去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簽署部省合作共同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發展的合作協議時,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就希望廣東省主動承擔起建設裝備製造強國的歷史重任,充分利用現有產業基礎和優勢,將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產業帶打造成國內領先、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區。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開年視察廣東,在廣州開發區時對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中國的電力技術雖然先進,但是電力裝備的產能卻相對過剩,他鼓勵該院成為推動中國電力裝備走出去的航母,希望該院為國內諸多企業創造條件,讓中國標準、中國裝備在世界上亮出了名片,優質產能要能走出去,在全球先進製造業中佔領重要席位。
廣東省在製造產業集聚發展上成效顯現,已經擁有汽車製造、電器機械、海洋工程、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智慧製造、金屬製品等一批在國內和國際上競爭優勢明顯、支撐帶動作用較強的主導產業和產業集聚,為高起點發展對外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除已形成的珠海航空裝備等一批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裝備製造產業基地,以及國內首個按照全產業鏈規劃建設的江門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基地外,國家火炬計劃佛山精密製造、佛山自動化機械及設備、中山(臨海)裝備製造業和中山電梯特色產業基地等4個國家級特色裝備製造業基地已經成型。
海絲之路自貿區「兩手抓」
廣東雙平台加速「走出去」
廣東在開創對外產業貿易合作新格局,積極實現「走出去」戰略上,迎來極其優越的條件和機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自由貿易區都是是李克強總理政府報告的重頭戲,體現了國家順應全球發展格局新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眼長遠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大戰略,廣東作為對外開放最早、外貿佔比最大和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同時又是海絲之路和自貿區的重點實施省份,積極利用雙平台加速「走出去」,既是廣東對國家戰略的應盡責任,也是廣東自身發展的強力支撐。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丘杉分析稱,廣東實施「走出去」戰略已顯現一定成效。一是對外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廣東累計核准在境外設立企業已超過5000家,實際對外投資累計超過300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超過200億美元;二是多元化市場格局基本形成。廣東企業的足跡已遍佈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三是「走出去」方式比較豐富。既有傳統綠地投資,也有跨國收購和兼併;既有商業服務業、批發零售等傳統產業的投資,也有金融業、礦業、交通運輸業、製造業等領域的投資。他指出,廣東要充分抓住「一帶一路」和自貿區的戰略機遇,繼續擴大做強「走出去」成果。
廣東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關鍵是發揮自身資金和產業優勢,「走出去」與沿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加快進軍東盟以及南亞、西亞、東北非等地區的市場,在基建、旅遊、農業、商貿物流等領域蘊生大量商機。東南亞等地區的新興經濟體正在崛起,如越南、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緬甸、老撾等國家,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較低,正處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期。另外,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不斷推進,這些國家的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投資政策較為優惠,是廣東省企業海外投資的理想目的地。
廣東現在還要利用好剛剛獲批的自貿園區建設機遇來推動「走出去」,落腳點要放在外資管理新體制、國際營商環境以及商業金融服務上面。丘杉認為,廣東首先要融入全球經濟體系,適應新的貿易環境和規則,全新的營商環境體制要求才是核心。廣東要加快建立「備案為主、核准為輔」對外投資的管理新體制。減少審批環節,強化綜合協調的職能,利用自由貿易帳戶,簡化對外投資的審批管理,放鬆對融資和收支匯兌的管制,擴大「走出去」項目的融資渠道;建立和完善雙向投資保險制度,發揮政府對出口信用保險費用的政策效用,積極為企業提供出口信用保險支持。
政策掃瞄
廣州:今年境外投資預計增長20%
廣州商務委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包括內外商投資、出口在內的商務發展對廣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外資企業貢獻了廣州全市62%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6.9%的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值和63.2%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去年全年境外投資協議投資總額32.5億美元,增長高達62.3%;中方協議投資額31億美元,增長70.7%。如果將已投資但尚未辦理備案的境外投資計算在內,全年實際對外協議中方投資額超過41億美元。而在引進外資方面,全年吸收合同外資80.4億美元,增長13%;實際外資51.1億美元,佔全國1/23,增長6.3%。
2014年,廣州市推動一批大項目「走出去」取得顯著成果。其中越秀集團6.45億美元香港增資項目和東送集團6.2億美元烏干達投資項目是廣州迄今最大的非金融類境外投資項目。廣州市商務委主任肖振宇透露,2015年要繼續落實國家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規劃,抓住沿線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鼓勵企業「走出去」赴境外投資和承包工程。推動廣州汽車、船舶、工程機械等裝備製造業和部分產能過剩行業走向世界。今年預計境外投資增長20%。
湛江:沿海外向經濟要「陸海統籌」
湛江在發展外向經濟方面具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湛江市長王中丙指出,湛江要搶抓湛江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的機遇,制定實施戰略支點城市建設規劃,深化務實合作,擴大對外開放,著力構建開放型經濟。繼續辦好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擴大與東盟等「新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文化交流合作,開闢更多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支持湛江農墾實施印尼劍麻、斯里蘭卡甘蔗壓搾等項目,開放雷州烏石對台小額貿易點和吳川進出境貨運車輛檢查場。在拓展跨境電子商務上發力,要鞏固歐美傳統市場,開拓金磚國家新興市場,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同時要完善政務中心等口岸查驗設施,推廣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三個一」模式,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
另一方面,沿海外向經濟還需要陸海統籌,壯大藍色產業成為湛江新的戰略佈局。王中丙認為,要充分發揮海洋優勢,實施港口帶動戰略,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優化港口服務業,打造半島港口群。據瞭解,湛江也正在推動旅遊靠灣,提升「五島一灣」開發水平,規劃建設南三島郵輪停靠港,開發「新絲路」、北部灣郵輪航線,發展郵輪經濟。
專家建言
廣東要成為四個國際「中心」
在廣東加快實現對外產業和貿易合作新格局方面,廣東財經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黃曉鳳教授希望廣東能成為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研發中心、國際製造業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
加快建設國際商貿中心,要基於全球經貿格局新變化,以「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為導向,試點打造前海、南沙、橫琴新區離岸國際貿易示範區;加快建設琶洲會展核心區、創新發展「智慧貿易」模式,在增強全球商貿資源配置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創建國際研發中心,要根據國際科技和產業的發展趨勢,在天河軟件園、金同谷創意產業園等基礎上籌建廣東國際軟件園、廣東國際創意產業園等,與此同時,在深圳、廣州等市新建數個專門的集產、學、研於一體的新興產業創新國際研發園區,把廣東建設成為一個研發創新能力高度發達的研發中心;打造國際製造業中心,要站在世界新一輪產業和科技革命的前沿,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需要,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切入點,加快發展智慧製造、互聯製造、綠色製造等新型製造,打造廣東製造升級版;建立國際金融中心,要大量引進境內外金融機構來粵設立地區性總部或功能性總部,形成高度國際化的金融業體系。加快發展離岸金融業務,推進資本項目下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加強粵、港、澳在金融市場、產品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高層語錄:
廣東要加快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要抓緊謀劃和啟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加大力度推動走出去和引進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