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書評:一部湮沒百年的社會學經典譯著


放大圖片

《大國與小民》 作者:明恩溥 翻譯:安娜 古吳軒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

魯迅臨終前的《立此存照》中說:「我至今希望有人翻譯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氣質》來。」這位斯密斯就是本書的作者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魯迅要人讀他的書「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自做功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作為美國來華的傳教士,明恩溥稱讚了中國人在貧困中的勤儉和無休止的勞作,「有着強壯的身體以及極強的生命力。正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夠全然不在乎天氣的好壞,也不在乎病菌、毒蟲以及可怕的瘟疫的侵擾。」於是他說:「在二十世紀的各種紛爭中,最適合生存的,究竟是那些『神經質』的歐洲人呢,還是那些永遠不知疲倦、無孔不入、遲鈍冷漠的中國人,我不得而知。」而且,「中華民族這種無與倫比的堅韌,是用來擔當某種崇高的使命的,而不僅僅是為了咬緊牙關,承受一般的生活之苦。如果『適者生存』是歷史的法則,那麽一個擁有堅韌天賦的民族,依靠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必將擁有一個光輝燦爛的前景。」同樣值得稱讚的還有「反抗統治者的壓迫和苛捐雜稅時,一些有能力的人會挺身而出。在他們的領導下,抗議運動聲勢浩大,政府被迫妥協。但是,不管事後如何處置廣大的『愚民』,領頭人總是不可避免地成為眾矢之的,免不了要為正義掉腦袋。為了正義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這就是中國人公共精神的最高典範。」也許費正清教授說的:「明恩溥把作為文化差異的『貧窮』與『社會團結』,寫得特別精彩。」指的就是這些部分。

作為建議將「庚子賠款」用於資助中國留學生的明恩溥,他的著作曾受到歐美讀者的青睞,而對於漢語世界來說:「這是一部湮沒百年的社會學經典譯著,作者在二十年審慎研究和大量觀察的基礎上,生動概括、描述了十九世紀的中國現實和中國人的性格特徵,其觀點犀利」的說法也是毋庸置疑的。他描述的有些事物雖然現在已經時過境遷,但借助於別人的眼睛認識中國人行為特徵背後隱藏的根源,比如為什麽「成千上萬的人時刻準備為某種信仰獻身,但他們並不理解這種信仰,也不準備依照這些信條來規範自己的生活」等等,至今仍然是極具參考意義的。

「統治這個國家的人,並不是整個民族的精英分子,反而是最糟糕的階級。一位有見識的道台曾經這樣告訴一名外國人:『大清朝自皇帝以下,無官不貪,人人皆可梟首示眾。然而,即便殺了我們,繼任者未必就強過我們。』」其實老百姓都明白這個道理。《四書五經》的「這些教誨在引導社會走向更高的境界時,實際上是多麽無能為力。」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家長制的政府「更多的是忙於照顧家長,而不是整個家庭,一般來說,若非危急關頭,政府什麽都不做。」而「苛捐雜稅是一個政府投入精力幹某件事的必然伴生物。」於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得過且過的知足常樂就成了最好的選擇,貪官污吏也找到了最好的溫床。孔子「並非許多思想的創始人,而只是一個傳播者」,因為他開了私學的先河。《老子》的德之修之於身、修之於家、修之於鄉、修之於國、修之於天下,到了《禮記》的修、齊、治、平就變了樣,普遍的要求變成了對下層個人的要求。晉釋道安也明白「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一切都必須為強權服務,無需誠信,無需良知。即便是堯的女兒,小叔子也要霸佔,即便是舜的父親,也會謀害親兒子,《竹書紀年》等古籍記載的血腥就不必說了。所以,所謂的堯舜樂土其實也並不存在,致君堯舜的理論基礎本身就建立於一廂情願的欺騙。王朝「政府也有可能被推翻,但它是一個立方體」,只有當它被推翻前後的短暫時間,當它還沒有穩定時才看上去比平時高一點,翻了個面依然照舊。國民的貧困無力,加之統治者利用儒家思想說一套做一套,威脅欺騙並用,道德之類在強盜和自以為是的人面前等於白說。

當然,書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論斷,比如他說:「中國的四鄰都是一些明顯比他們弱小的民族,所以中國一直享受着一種最危險的奉承。」而實際上除了弱小民族外,也一直存在難以對付的匈奴等民族,甚至曾被異民族的蒙古、女真征服過。只不過在無奈的情況下,還能像一個窮而無能的人,唯一的安慰是偏巧做了大家族的長子,少不得多管閒事,設法自誇一下華夷間的自我優越,盲目地陶醉一下罷了。

所幸,中國國民終於開始富裕起來,也可以比較自由地思想並逐漸融入世界潮流了。■文:龔敏迪

相關新聞
創造共贏的「Loser」們 (2015-03-23) (圖)
國際頂級出版商赴港發佈張曉剛新書 (2015-03-23) (圖)
書評:一部湮沒百年的社會學經典譯著 (2015-03-23) (圖)
書介:五十個孩子:一對平凡夫妻的不凡旅程 (2015-03-23) (圖)
書介: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 (2015-03-23) (圖)
書介:上流法則Rules of Civility (2015-03-23) (圖)
書介:白色微笑,寮國 (2015-03-23) (圖)
徵稿啟事 (2015-03-23)
《馬來故事集》:想成為傳奇,沒那麼容易 (2015-03-16) (圖)
書評:品味巴菲特的囈語 (2015-03-16) (圖)
二戰期間猶太「送麵包男孩」上海回憶錄擬在華出版 (2015-03-16)
書介:槍與巧克力 (2015-03-16) (圖)
書介:暮至台北車停未 (2015-03-16) (圖)
書介:光榮與夢想 (2015-03-16) (圖)
書介:留一段時間給自己The End of Absence (2015-03-16) (圖)
徵稿啟事 (2015-03-16)
那一場顛沛流離的逃離和回歸-蔣曉雲《桃花井》 (2015-03-09) (圖)
書評:知識人的夢與酒 (2015-03-09) (圖)
書介:55歲開始的Hello Life (2015-03-09) (圖)
書介:奧克諾斯 (2015-03-0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