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光耀的靈堂布置簡單,靈柩由白色及淺色蘭花點綴。美聯社
李光耀國策延續新加坡奇蹟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前日病逝,他50年前帶領新加坡獨立建國,在政治、社會、文教以至外交等層面定下的方針卓有成就,成為治國之本,打造新加坡奇蹟。新加坡已踏入後李光耀時代,但他留下的基本國策已成為重要的政治遺產,新加坡未來將循此基礎繼續前行。
新加坡《聯合早報》昨日發表題為《小國巨人的政治遺產》的社論,讚揚李光耀的功績。李光耀立國之初即堅持以英語為主要語言,以便打開全球經濟市場,同時平衡國內各族群利益。他同時主張小政府及開放型經濟,減少監管市場以吸引外資,但亦牢牢控制公共事業,建立今日新加坡完善的經濟體系。
洞察力過人 推動中星貿易
政治方面,李光耀巧妙設計選舉制度,使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能通過選舉抓緊管治權。他認為新加坡不適合兩黨制,由人民行動黨廣納精英階層,又提倡菁英主義。
外交上,李光耀運用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及華人政權特質,加上個人洞察能力,周旋於強國之間,為多國元首所尊重,亦推動新加坡與中國1990年代起的大量經濟合作。李光耀的威權統治也帶來另一種外交成就,歐洲穩定計劃(ESI)訪問學人朱達表示,東歐亦向李光耀的管治手腕取經,讓當地統治者實行威權政治。
培養接班人 免人亡政息
李光耀給人另一感覺是「家長式」管治,雖然有人詬病,但亦反映他處處兼顧。以環境為例,新加坡由獨立之初的落後,演變成今日市容整潔、井井有條的綠色都市,正是當局多年努力的成果。
李光耀的名字與新加坡密不可分,但他一直嘗試培育下一代領導層,避免出現強人政治常見的「人亡政息」現象。他1990年卸任總理並由吳作棟接任,打開政權過渡之門,他的長子、現任總理李顯龍2004年接替吳作棟,完成第二次權力移交。這樣,新加坡通過按序演變,安然渡過李光耀今天的離世。
李光耀因應新加坡面對的情況,巧妙結合各種概念,建立今日的新加坡。這些基本國策與新加坡國家利益一致,相信它們短期內仍不易動搖,但《經濟學人》雜誌指出,隨着新加坡人口老化、移民漸增,加上年輕人比上一代更渴求自由和改革,李光耀奠下的政策長遠仍可能面對挑戰、迎來變數。 ■新加坡《聯合早報》/ 《經濟學人》/《政治家》/法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