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南社古村的小橋流水。 受訪者供圖
遊古村尋嶺南文化 明清建築最搶鏡
香港的名字由來,一說源於廣東東莞的特產--莞香。由莞香樹淬取出的樹液可製成「香」,於是在東莞產出的香品,就從珠江順流而下運至石排灣即今日的香港仔,於是有了「香港」的名稱,可見香港和東莞的淵源密不可分。香港人祖籍東莞有100萬人,約佔七分之一的人口。香港傳統文化源出嶺南,所以許多60歲以上的港人到東莞,還能找到自己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年輕一輩也能從祭祖活動,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近年來,許多行攝愛好者返璞歸真,小時候生活過的古村落,品莞香、食莞味、拜宗祠、逛古村,成為他們的熱門選擇。 ■香港文匯報記者 丘麗芳、何花 東莞報道
如果港人想在周末來一次懷舊短途旅行,體驗明清古村落生活,毋須走遠,驅車北上130公里至東莞石排鎮塘尾古村、茶山鎮南社古村等,都堪稱典型。
塘尾古村赴港商賈傳奇多
東莞石排鎮的塘尾村擁有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目前是南粵地區規模較大、原生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村落。塘尾村最早起源於南宋末年,於明代形成現今的規模格局,清代期間,隨着洋務運動的推展,商貿繁盛,亦帶動塘尾商業興旺。當時,塘尾商業文化十分興盛,湧現出大批事業卓著的成功巨商。其中三分之一商賈前往香港經商,他們的後裔不乏各界知名人士,如香港導演李力持,其祖籍就是塘尾。
據說,在香港,塘尾人經營着眾多企業商舖,大部分商號都帶着一個「隆」字,如「廣合隆」、「穗豐隆」等,因此香江河畔一度流傳着塘尾「二十八條龍(隆)」的傳奇故事。如今,很多港人後裔追尋當年祖先南下的足跡,便反向北上尋找祖先生活過的痕跡。
體驗祖輩淳樸生活
古村中的生活和香港的節奏完全不同,閒適寫在每個人臉上,這種悠閒的生活吸引不少生活繁忙的港人。現在村裡還生活着幾百戶人家,毋須使用太多現代化電器,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令港人自然體驗祖輩淳樸的生活。「無論是在斜陽映照中,婦女在村邊的古井打水洗衣,或是小孩在祠堂前的空地玩耍,這些普通的場景有了古村和古建築的背景,都可以自成作品。」香港攝影發燒友盧樹衡時常跟隨香港攝影藝術協會,與一班同好來到東莞古村取景。
行攝愛好者最喜歡的取景地,往往選擇在明清古圍牆、古樹及宗祠等古建築。這裡的圍牆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環繞古村落。圍牆築以紅砂岩牆基,青磚牆體,上有瞭望孔108眼,暗合了36天罡72地煞之數。古村的圍牆、圍門和譙樓,在當時是為抵禦土匪的進攻,對於攝影愛好者,則提供了獨特的拍攝角度。從古時打更人所在地最高的譙樓上俯拍全村,可以拍到古樹環繞中的紅牆綠瓦,看慣高樓大廈的香港人彷彿穿越時空,回到明清時期。鏡頭從圍牆的瞭望孔照出去,村中曲折的石板路,延伸至村落盡頭,無言中盡現古村的滄桑。
南社古村老樹古磚謀殺菲林
除了塘尾古村外,與石排鎮相鄰的東莞茶山鎮南社古村,也是香港攝影藝術協會成員推薦的古村。茶山鎮南社古村始建於明代,穿插着嶺南風格綠瓦青牆磚、紅石鋪砌的窄巷子。目前,整個村落保護良好,民居、祠堂、書屋、里巷、古井、圍牆、更樓、池塘、榕樹群,都保存原有景致。其中牛過萌村中,茂盛參天的古榕和翠竹相互掩映。記者在牛過萌村看到最大的一棵800多歲的榕樹,12個成年人手拉手才可以環抱。對於喜愛拍攝靜物的發燒友,這裡的一樹一木一磚一瓦,皆可謀殺不少菲林。
在村落的明清古建築裡,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末赴香港經商的麥日桃舊居。故居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分別由四間相連接的書屋、住宅和碓間(又稱磨房)組成,精工建造,其中書屋簷板上雕有花草、果木、動物等圖案,圖案上的金漆鮮艷奪目,書屋正廳的木雕「雙鳳牡丹」落地花罩,雕工精巧,構圖獨特,栩栩如生。木雕充分運用了透雕、高浮雕、淺浮雕等工藝,入木三分。故居留存的屏風、華板、木雕、磚雕、石雕、牆雕、灰塑、板畫、書法作品等,都是明清時期匠人的手工留存,吸引着香港攝影愛好者相繼追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