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從劉紀美(前排右二)的研究團隊中,也能看出工程科「男多女少」的明顯現象。 受訪者供圖
專家籲女生放低誤解偏見 發掘興趣投入科研
除家庭與科研工作的平衡外,社會的傳統性別定型,也是一眾巾幗科學精英面對的重大障礙。在芸芸眾多的學術範疇中,工程及科技(工程科)更是女科學家難出頭的「重災區」,在香港有關領域的資深教授中,每13名男性才有1名女性,可見其「稀有」程度。國際級發光二極體(LED)專家、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劉紀美,是香港工程學科傑出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認為普遍女生誤解修讀工程較男生吃虧,即使是數理優異者學科選擇多,或令工程淪為她們的「次選」,造成工程科的兩性失衡情況。她寄語女生們要放低偏見,發掘自己真正興趣,在工程科「發光發亮」。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馮晉研
劉紀美曾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科學及工程女學者獎(Faculty Awards for Women),為裘槎優秀科研者獎歷來僅有的女性工程學者,亦是香港極少數的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女院士。對工程科「男多女少」現象,她直言自學生時代已開始,而女生最終「上移」為教授者相應更少,令失衡更明顯。
學術界「陽盛陰衰」 工程女「買少見少」
事實上教資會統計也全面呈現女性於香港學術發展的弱勢,2013/14學年八大院校共有5,993名教學或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當中1,663人(27.7%)為女性;如只計高級或資深學者,女性比率便急跌至15.4%,平均約每5.5名男性才有1名女性。而資深女工程科教授,更於「工程」及「高級」的雙重不利下「買少見少」,全港計只有31人,與同級同科412名男性並列,為1:13.3之比。
活躍於工程教育近30年的劉紀美指,由於早年修讀工程學位以男性佔絕大多數,平均只有10%女性,博士課程更只有5%至7%,「生源」較少下,畢業後持續在科研學術上發展、成為大學教員者也不多。她表示,隨着高等教育普及,近年有關情況漸有改善,研究院工程科女生比率已增至約20%,但與男生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女生誤會讀工程吃虧乏吸引力
另一方面,社會性別定型也是工程科「男多女少」特別明顯的深層原因之一。劉紀美指,不少女生認定自己修讀工程較男生吃虧,「因她們以為讀工程需要『經驗』,而男生兒時多已有砌車、砌模型的所謂『經驗』」,但實情是有基礎數理知識作起步點已足夠。她又表示,數理優異的女生升學選擇多,如醫學、法律和心理學等都具吸引力,工程未必能成為其首選,「她們沒多嘗試,或者沒行遠就離開(工程)了。」
打好基礎功 不比男遜色
劉紀美又特別分享自己求學經歷,大學時曾涉足新聞、生物、化學、建築等學系,最後情歸物理,再於研究院專供工程(見另稿),「我以前都『烏吓烏吓』,差不多畢業才覺得(工程科)幾好玩。」她又希望為理工科女生「平反」,強調她們只要掌握好基礎知識,學習能力與男生無分別。劉紀美認為,社會及女生本身都應放低既有的「女生不擅工程」的誤解,發掘她們對工程的真正興趣和努力,也能於科研路上「發光發亮」。她一邊整理辦公室的LED燈,一邊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