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 資料圖片
宿正伯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統一戰線,是一體兩面。沒有一個廣泛的聯盟,也就談不上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也就談不上廣泛的聯盟。一個有核心的聯盟不致散沙一盤,一個有聯盟的核心不致孤軍奮戰。但是,就中國共產黨而言,這兩個原則又是有一定張力的,或者說是有一定戰略彈性的。這種彈性體現為:堅持黨的領導,底線可以退讓到堅持黨的獨立;堅持統一戰線,則可將上限拓展到與反對派亦可聯盟(只要有某一點共識可作為政治基礎)。一收一放之間,便可營造出巨大的政治空間,有利於一些政治難題的解決。為什麼這麼說呢?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以陝甘寧邊區為代表的解放區普遍實行了「三三制」的民主聯合政府。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經濟上、文化上,都實行了與民主聯合政府相適應的政策,建立了一種由新民主主義政治、新民主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文化所共同構築的民主國家的模範。1945年4月,世界範圍內的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中國的抗日戰爭亦勝利在望,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總結解放區的民主實踐,呼籲包括國民黨在內的各黨派共同建立一個全國範圍內的民主聯合政府,就是要將這種區域性的模範擴展為全國性的模範。然而,在中國國民黨佔主體、國民政府為主權政府、國民黨軍隊數量佔優的情況下,即便蔣介石同意建立臨時聯合政府並逐步過渡到正式的民主聯合政府,國民黨也是要相對處於領導地位的,民主聯合政府之內的各黨各派也必然不全是共產黨的盟友。這樣,堅持黨的領導便戰略性地退守至堅持黨的獨立,堅持統一戰線則戰略性地拓展到與反對派之間的「同台共舞」。
重慶談判以及其後的政治協商會議期間,共產黨一讓再讓,最終的底線就是保持黨的獨立並準備參與到合法的議會鬥爭中去,這已然是退無可退。而且,當中共下定這樣的決心時,是將實現新民主主義的理想乃至更遠大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作了久遠的戰略延期準備的,這未嘗不是一種忍痛割愛,足以體現共產黨以國家和平、民族大義為重的態度和胸懷。但是,國民黨並沒有因為共產黨的退讓而表現出相應的謙遜與包容,或者說並沒有展示出應有的負責精神、家國情懷和民主誠意,致使歷史機遇稍縱即逝。
底線,只是一種戰略的邊界。當我們退讓到底線而得不到回應時,顯然我們的態度應當是重拾原則而不再是底線等待。這便是中國共產黨發現「蔣介石的主意老早就定了」時,必然堅決地揭露和反對國民黨統治,必然高舉起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領導下的統一戰線的旗幟,必然為着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而全力奮進的鮮明態度。均勢一旦打破,僵持一旦不再,歷史便加速向某一個明確的方向急速前行!1948年4月30日中共發表「五一口號」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士紛紛響應、輾轉北上,歷史的車輪勢不可擋地滾滾向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群策群力、共同建設一個新中國已然是中華民族不可逆的歷史選擇。
毛澤東在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開幕會上表達了這種豪邁心情:「中國人民將會看見,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裡,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滌蕩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爭的創傷,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連載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