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建造業人手嚴重不足,引入外勞或是解決方法之一。圖為正在工作的搭棚工人。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全球化
本年初,政府推出2015年度的施政報告時,特別為建造業開闢一個欄目,重點提及行業人手短缺問題,展示出此問題對未來公屋、醫院、學校及公共運輸等項目的推展帶來的影響。政府在報告中提出需要全面而有效地處理,採取適切措施,在保障本地技術工人優先和收入水平的前提下,適時、有效輸入技術工人應付未來的龐大需求。現時本港輸入外勞數目極少,若增加外勞數目,對整體經濟或勞工市場有何影響?外國又有沒有類近例子?本文將一一探討。 ■丁彥文
作者簡介: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文章散見於各大報章
建造業改制 吸新血未見效
建造業所面對的是結構性的人手短缺問題,縱然近年建造業議會一方面不斷提高建造業在社會上的形象,成立建造業工人註冊制度,並於本年4月1日開始實施,另一方面與業界合作以「先聘請、後培訓」計劃吸引新人入行,並明確訂立晉升階梯,希望藉此為行業注入新血解決長遠結構性人手短缺問題。惟其效果未見顯著,更未能符合現時工人需求殷切的現況。
除卻建造業外,護理、物流等行業亦面臨人手不足問題,需要正視。(基礎級)
現存「補充勞工計劃」的規模並不能為嚴重缺少人手的行業帶來充足勞動力,當中更以建造業的情況最為逼於眉睫。因此,政府提出優化「補充勞工計劃」,我們來一起看看輸入外勞的好與壞。
正
1. 減工程延誤 降社會成本
近年越來越多公私營建築項目的工程不斷延期,不但使公營項目未能如期完成改善社會環境及本地居民生活,最大的弊端是項目成本不斷上漲。由於建築原料成本、工資在現時經濟環境下不斷上漲,工程延期將大大提高整個項目成本,若項目為公營項目,最終是在消耗社會成本及資源;若項目為私營項目,私營企業必定把超出的成本按比例轉嫁在消費者身上,加劇通脹,最終亦是本地居民所承受。因此,若能輸入適切的外勞數目,確保項目並不會因人手短缺問題導致延期,將大大減低整個社會成本。
2. 項目易施展促經濟
無論項目為公營機構作主導或私營投資,基建及各項工程項目投資必定隱含經濟價值。每個城市的發展,工程或建築項目投資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這是由於此類投資可直接或間接為社會帶來更多經濟活動。
再者,在現時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地區之間的競爭更顯激烈,若缺乏或未能及時提供硬件配套,即使有難得的機遇,也未必能好好把握,影響社會經濟發展。若只靠本地勞動力配合,在現時本港技術性行業勞工不足的前提下,實在難以配合;反之,若能利用外勞配合本地勞工數目及技術層面的不足,整體上會對社會發展更有利。
3. 毋須訓練短期技術勞工
以整個香港而言,項目種類及數量繁多,項目內容也不盡相同,對勞工的技術需求也各異,某些特別的技術工種例如爆石工、鋪軌工或隧道工等等,其需求可能並非長期性的,若培訓本地勞工學習這些技術,在這些項目完成後,屆時可能要幫助該批勞工轉型,否則便會造成勞動市場上的技術錯配。
因此,對於某些短期需求較大,長期需求較少的技術勞工,以外勞形式聘請,將一方面能解決短期需求,而於合約期完結後,外勞便會離開本地勞工市場,毋須考慮長遠勞動市場技術錯配問題。
反
1. 影響本地勞動市場
輸入外勞是把外地勞動力注入本地勞動市場,每個地方的本地勞工都對外勞感到抗拒,因為兩者競爭着同一個勞動市場。以本地勞工的角度而言,當勞動力的供應在市場上增加,但需求在沒有相應增加的前提下,勞工價格便會相應下降,意即引入外勞後,由於勞工供應增加,承建商毋須擔心勞動力問題,便會影響本地勞工的工資。
再者,若輸入外勞的大門貿然打開,便難以關閉,而一般而言,聘請外勞的成本將較為便宜,僱主將傾向於聘請外勞,最終使得本地勞動市場受負面影響。
2. 易遭仲介剝削不自知
從各地例子顯示,輸入外勞後,其人權問題必須關注並保護。由於外勞對聘請當地的商業運作、法例甚至語言方面都有着頗大的差距,一方面僱主欠缺渠道聘請外勞,外勞亦難於自行尋找僱主,因此一些仲介公司便會隨即形成,成為外勞及僱主之間的橋樑。例如以台灣的輸入外勞經驗而言,這些仲介體制都極盡剝削,從外勞身上擷取金錢,甚至無法向外勞提供應有的法定待遇;而外勞往往不明白當地實際環境,獲得的資訊非常有限,往往都不知道自身應有的權利,被剝削而不自知。
3. 難融入當地社會
外勞到當地工作後,合約期間便需留在當地居住,而礙於一般外勞與當地生活文化有着頗大的差異,在日常生活上容易產生不同的磨擦,造成難以融入當地。再者,本地勞動市場視其為競爭對手,其日常相處難免因兩者利益衝突的關係變得負面,造成外勞與當地社會的融合問題。以新加坡為例,在過去兩年亦曾因外勞事件爆發衝突。(進階級)
星外勞佔人口三成 促經濟亦有磨擦
新加坡近年積極輸入外勞,其外勞數量更接近其總人口約三成,比例相當高。大量引入外勞後,大量項目得以上馬並快速擴展,近年觀乎新加坡經濟發展成果而言,確實發展迅速,可見勞動力的填補對於其經濟發展也有不小貢獻。
縱然如此,外勞為新加坡帶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由於外勞數目達數十萬人,並於當地聚集而形成一種聲音,而由於社會地位、生活上的磨擦及不公平待遇,造成近年外勞與當地的衝突不斷,甚至曾爆發騷亂,使得當地開始提出對依賴外勞的疑問及爭議,形成社會矛盾。(摘星級)
概念羅拉:
外勞意指外地勞工,一般泛指「藍領」勞工,以勞力及技術為主的勞動力,受僱員工合法地到非本地國家或地區的企業工作。這種情況一般發生於經濟發展較成熟國家或地區向鄰近地區輸入勞動力,用以補充本地勞動力不足問題。對這些勞工而言,大都熱衷於到他國任外勞,因相對當地工作而言,薪金及工作機會都較多,在雙方供求都能配合下,這種勞動力輸送便變得越受歡迎;而在全球化帶動下,這種模式更見普遍。
小知識:「補充勞工計劃」兩原則輸入外勞
香港亦有外勞政策,稱「補充勞工計劃」,在這計劃下,香港僱主可在符合某些條件下,輸入屬於技術員級別或以下的勞工。此計劃在提供彈性給僱主聘請外勞的同時,要求僱主優先聘請本地工人,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及享有相關薪酬及福利。
首先,勞工處會以兩項原則審批僱主輸入外勞的申請。一為僱主必須優先聘用本地勞工,二為僱主確實未能在港成功聘得人手方可輸入勞工。再者,透過此計劃輸入的外勞,其工資至少相等於本地工人同職位的每月工資中位數,其他能享有的待遇亦不能比其他本地工人的差,用意在於避免僱主以減低成本為由,濫用此計劃,使本地勞工的薪資待遇受到輸入外勞帶來的負面影響。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試闡述何謂外勞。
2. 承上題,本地勞動市場正面對甚麼問題?
3. 根據上文及就你所知,分析輸入外勞的利與弊。
4. 「本地建造業,乃至其他技術行業的人手不足,是勞動市場的結構所致。」你有多大程度同意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5. 試從全球化的角度,解釋輸入外勞如何促進各地區經濟和文化交流。
答題指引:
1. 試指出勞工的性質為「藍領」,以及配合供求,薪金待遇等方面。
2. 試以建造業為例子,指出勞動市場的結構等因素,以及政府如何以「補充勞工計劃」應對。
3. 試從上文及你所知,解釋一般而言的利弊;同學也可以某個地方為例子,分析一般的利弊是否適用。
4. 香港的教育和經濟結構影響了勞動市場的成分,那麼,香港是否需要改變教育制度,例如引入職業專門學校;加強對各技術行業的支援,爭取市場多元化。同學作答要避免一面倒。
5. 開放型問題,經濟和文化交流時有正面也有負面,同學可以某國家或地區為例子解釋。
延伸閱讀:
1. 《正視勞工不足 放寬輸入外勞》,文匯網,2015年1月14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1/14/WW1501140002.htm
2.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就輸入外勞、退休保障和亞洲電視員工工資發放事宜與傳媒談話內容》,政府新聞資料庫,2015年1月19日,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1/19/P201501190589.htm
3. 《靈活補充外勞 保障本地工人》,香港政府新聞網,2015年1月28日,http://www.news.gov.hk/tc/categories/school_work/html/2015/01/20150118_180353.shtml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