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為期4年的「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支援計劃」(簡稱普教中)於去年8月完成,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昨日於會議討論有關議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指出,於2008/09學年至2012/13學年期間,參與計劃的小學由55.5%增加至70.4%,中學則由31.8%增加至37%,反映學界反應熱烈。有議員認為普通話十分重要,希望政府可推出相關政策,繼續支援普教中;另有議員則擔心學生一時學普通話、一時學粵語會「兩頭不到岸」。
會議中議員對普教中的意見兩極,部分議員認為普通話十分重要,是大勢所趨,支持以普教中加強學生的普通話能力。民建聯議員蔣麗芸及葉國謙均認為,普通話十分重要,希望當局可堅持下去,繼續推出普教中相關政策,不要因支援計劃結束而半途而廢。
民建聯議員李慧琼亦認同學習普通話是大勢所趨,認為有關政策很受家長歡迎、學生亦有需要,但她指出,當局應向社會披露更多相關資料,例如有多少教師符合普教中資格等,讓社會衡量是否已有足夠準備去推行普教中政策。新民黨議員葉劉淑儀亦表示,不少名校如聖保羅男女中學、漢基國際學校等家長亦對普通話教學趨之若鶩。
不過,也有部分議員質疑普教中成效。新民黨議員田北辰指出,部分小學於部分年級運用普教中,但為應付小三及小六的全港性系統評核,又復用粵語教中文,擔心轉來轉去,最終「兩頭不到岸」,連廣東話都學不好。
吳克儉強調,當局兩文三語並重,不會因為普教中試驗計劃,影響粵語的發展及應用,學校在試驗計劃中有自主權選擇中文科教學語言,普教中並非扼殺粵語。對於有議員質疑是否要於小學推行普教中,他表示,學習語言越早越好,認為在小學開始會有較好基礎。此外,當局又指,試驗計劃的有關報告將於下月由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檢視,並會適時向外發佈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