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邱瑋璇發現乳癌病者的基因出現剪接變體BQ,高BQ的病者會對藥物產生抗藥性。 李穎宜 攝
乳癌是香港女性的頭號癌症殺手。每年有超過3,500宗新症,每17個女性當中就有1人有患病風險。而近年來乳癌亦出現年輕化的跡象,有36.1%的患者年齡介乎20歲至45歲,情況值得關注。為更針對性幫助患者治療以及減低復發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病理學系臨床教授邱瑋璇一直致力研究乳癌的易感基因。經過3年的研究,發現病者的基因出現剪接變體BQ。由於高BQ的病者會對藥物產生抗藥性,她計劃繼續研究針對BQ的單克隆抗體,從而能夠篩選高BQ的病人,為其找到例如標靶治療等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邱瑋璇是今屆「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的得主之一。她是乳癌分子遺傳學及病理生物學的專家,也是乳癌易感基因(susceptibility gene)研究的先驅。於多年的研究歷程中,她亦特別把研究焦點放於香港的乳癌患者身上。她指出,不少患者都因基因突變和遺傳問題而患上乳癌。
邱瑋璇曾發表有關從華裔乳癌與卵巢癌患者身上發現易感基因BRCA1/2的論文,又研發可有效預測乳癌輔助治療療效與抗藥性產生的分子標記。她解釋指,有效地找出分子標記,就能預測到乳癌的治療療效。同時,她指出乳癌細胞生長與雌激素受體相關,雌激素受體是細胞內的蛋白質,可被雌激素激活。而荷爾蒙藥物「他莫希芬(Tamoxifen)」就是一種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制劑,可使乳癌死亡率降低25%至30%。
研抗體針對性標靶治療
不過,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有效借助「他莫希芬」而控制病情,約有一半病人會對此產生抗藥性。邱瑋璇指,有病人體內會出現選擇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而出現不同組合的外顯子(Exon)。她發現了一個NCOR2的基因全新剪接變體,將之命名為BQ。有高BQ的患者會對「他莫希芬」產生抗藥性。這樣的話,癌症復發率會較高,癌細胞亦容易擴散及轉移。
因應獲獎後可暫時放下教學更專注於研究,邱瑋璇打算進一步研究BQ這個新發現的剪接變體如何導致「他莫希芬」抗藥性,亦會針對BQ而研發單克隆抗體,以為病人作出更針對性和準確的標靶治療。 ■記者 李穎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