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黃大仙發生一宗罕見的車房爆炸意外,釀成三死多人受傷,肇事車房所在的大廈亦因在爆炸中嚴重受損而須封閉,居民頓時有家歸不得。
機電工程署初步調查顯示肇事的士的氣缸表面完整,估計事件並非的士氣缸爆炸所致,警方懷疑是氣體洩漏觸發爆炸。同時,現場的「天眼」顯示有人在爆炸現場燃點香煙,不久後車房發生爆炸。兩者是否今次爆炸的成因還有待當局調查。
這次意外,對業界無疑是一個警號,業內人士指出行內的安全意識薄弱,儘管車房經常儲存一定數量的天拿水、電油、噴漆和風煤等易燃品,車房內外亦經常有人吸煙。要提升業界的安全意識,需要相關部門制定全面的安全守則,並持續進行教育及推廣,絕非一兩次全港性巡察可以做到。
須檢視有否儲存過量易燃品
爆炸事件後,當局即兵分兩路,一方面成立跨部門小組調查肇事原因,以防事件重演;另一方面,由消防處展開全港巡察,檢視車房有否儲存過量的易燃品,藉以減低公眾對事件及車房安全的憂慮。
現時估計全港有18,000多輛石油氣的士,以及逾3,100輛石油氣小巴,這些車輛大多使用了一段年期,加上「搵食車」損耗大的特性,對維修服務需求龐大。雖然全港有2,700多間車房,但可以為石油氣車輛維修或更換氣缸和喉管的持牌工場,不足30間,供求之間明顯不對稱。持牌車房不足,容易誘發違規行為。當局應一併檢視上述問題,並提出建議,諮詢業界及公眾,共同找出解除車房安全隱患的方案。 (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