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過去文憑試和大大小小模擬考試的分析,實在不難歸納出一個結論,就是大部分考生的通病,總離不開缺乏概念詞彙和例證薄弱,以致答題內容只流於主觀評論,欠缺整全的客觀分析。縱使考生熟讀各式各樣的通識應試技巧,往往也只能達到中游的表現。
要在通識科文憑試取得好成績,關鍵取決於概念的運用。這並非只靠死記硬背便能有所成效。雖然應考框架離不開六大單元,但通識科以議題探究主導,其題目的變化隨着時事轉變,從過去的沙士疫情到最近的西非伊波拉疫情,正是一個好例子。
同學若要拆解議題的核心,第一步必須理解六大單元的獨特性,以及當中的基礎知識。其次,就是緊扣單元與議題相關的概念詞彙。西非伊波拉疫情當然與單元五「公共衛生」有密切的關係,同時又可以涉及單元四「全球化」的範疇,相關概念詞彙有很多:「世界衛生組織」、「疾病防控」、「藥物專利權」、「人口流動」等。同學要利用概念詞彙連結議題核心,豐富內容,找出議題的爭議點,並舉出相關例證。
引例互通 關聯議題
引用不同例證,可以提高作答的客觀性和完整性-評級的高低往往取決於內容的客觀性。例如:單從靠個人見解回應如何防控西非伊波拉疫情,對比透過分析世衛在疫情控制的角色和防控沙士的經驗,怎樣應付西非伊波拉疫情的防疫工作,相信後者的表現較為優勝。
另外,議題重複的幾率不高,因此掌握議題間的關聯、相關概念的轉移能力,就成為提升答題表現的第二個重點,接觸時事新聞亦成為掌握議題的不二法門。例如:魚菜共生和人工養魚場與活化工廈的發展、住屋需求與土地開發的衝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的平衡等都是一些具探討價值的議題。
最後值得一提的,相關概念和例證的運用並非以量取勝,而是取決於材料的準確度以和作答內容能否扣題。相反,大量鬆散資料反而未必可以提升表現,建議同學多留意不同的時事議題,多理解概念與議題之間的關係。■黃育訓 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幹事、孔聖堂中學老師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