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嶺大音樂會以粗口歌辱警 。資料圖片
新聞撮要
近月屢屢有部分年輕人以「激」字行頭。先有充當激進團體「爛頭卒」藉「反水貨」滋擾攻擊遊客、路人,再有嶺大音樂會粗口歌辱警,以至浸大生撞爆門鎖衝擊校董會會議。只要是自己不喜歡不認同的人或事,便以粗言穢語辱罵、硬闖衝擊「表達意見」。本報歸納多位資深社工、教師團體代表、學者和心理專家意見,剖析出5大原因引致如斯狀況:「照單全收」偏激資訊、網路匿名攻擊文化、自命「正義」、只求迴響關注、自覺集體行動毋須承擔個人後果。■節自︰《憤青是如何「煉」成的?》,香港文匯報,2015-05-26
持份者觀點
1.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社會科學及教育部總監崔日雄:年輕人熱衷於社交網絡,但不少人只接受「一面倒」的資訊,以強化自己的立場;加上網絡上毋須公開個人身份,發表意見時更無包袱,令偏激的意見逐漸冒起。
2. 香港心理學會會長鄭健榮︰從社會心理學剖析這些激進行為,明顯與「『佔中』後遺症」有關,包括意見分化令過往客觀的社會規範變得模糊,而「集體抗爭」行動也易令人自覺個人毋須承擔過失。
3. 青協媒體輔導中心單位主任吳錦娟:學界可從小學開始加強互聯網教育,訓練學生的批判能力,協助他們有系統、多角度地分析從不同途徑接收的資訊,學會客觀思考。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上文,指出專家認為年輕人行為激進的原因。
2. 你怎樣看待上文提及的年輕人行為?■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樂泓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