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把脈:「批判」只「批」 「爭議」只「爭」?


學習高中通識的過程中,同學不時會接觸一些重要概念或名詞。不過,若同學只會直接用字面意思解讀,未有反覆思考某些概念或名詞的真正意思,將會得不償失,影響學習效能。在此,準備分享兩個同學常有誤解的概念、名詞,加以解釋。

「批判性思考」重反思

第一個想解釋的名詞為「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一般而言,就「批判」一詞,同學易有一種「批評」、「批判」理解,覺得 「批判性思考」有一種攻擊、反對他人的含意。

不過,若多注意這個詞語的英文解釋,也會發現「批判性思考」的主要意思,並非如此。所謂批判(critical),一直以來也有「重要」、「反思」、「毀譽並存」的意思。即代表,當同學要用批判性思考解釋議題,並非負面地作出批評,或單單提出反對意見,就是用了批判性思考。

相反,同學就議題作出反思時,應先作全面的分析,嘗試以多角度探索理解議題,再從中抽取自己認同的部分加以闡述。例如,針對一件好人好事,同學不一定要正面讚賞,也可想想,這件好人好事的對不同持份者的影響,能否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

「爭議」有爭更有共識

至於第二個常引起誤解的名詞,為「爭議」(Controversy)一詞。

當然,所謂「爭議」,即代表不同持份者就某議題有不同觀點。不過,即使大家有不同觀點,也不代表大家將互相不斷爭辯,拚個你死我活。

事實上,我們常提及社會有多元聲音,大家很易理解,就某一議題,自然會有不同想法,非常合理。而在多元聲音背後,很有可能,原來大家願景、目標一樣;亦有可能在互相討論尋求共識的過程中,大家反倒會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最合乎大眾利益的方案,令社會整體得以進步。

故此,凡見到「爭議」一詞,並不代表大家必定鬥不停。舉例說,我們常提及的固體廢物處理問題,坊間有不同建議,但並不代表大家就會不停爭執,沒有尋求共識的機會。

由此可見,大家常聽的「批判性思考」、「爭議」議題,最終目的仍是希望見到同學尊重、包容多元意見,並且積極地找出多角度觀點,以至對議題有更深入了解,繼而找出有效建議或解決方法。■許承恩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

逢星期一見報

相關新聞
機械人大數據擬納主題研究 (圖)
校園放大鏡:曾鈺成教小西灣福中生思考方法 (圖)
免費幼教委會:幼童不該長留在校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李克強訪拉美四國 「簽單」千億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本土」「熱血」欺童敗風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港競爭力超星全球第二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港青激進5大因由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學者:中成藥註冊宜分5級救小廠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杏花h回收廚餘 製22噸豬糧
通識把脈:「批判」只「批」 「爭議」只「爭」?
補習文化:補習勝補身? 不補怕跑輸 (圖)
概念圖:補習問題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