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社科院前副院長李揚。 記者朱燁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負責人、中國社科院前副院長李揚昨日指出,中國經濟「新常態」其實早在2008年已經開始,雖然「風景這邊獨好」,但仍深受世界經濟危機之累。受資源配置效率下降、要素供給效率下降、創新能力不足以及環境約束增強等負要素影響,中國經濟在「十三五」期間仍將呈現GDP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而世界經濟的恢復至少還需要5年甚至更久。他強調,「新常態」非「新穩態」,而是一個動態優化過程,這個過程指向更高級的科學發展方式,同時指向更成熟的市場經濟制度;中國經濟在世界仍發揮引領作用,並或將在全球「改革競爭期」中搶佔先機。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尤為突出
昨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與美國杜蘭大學金融管理碩士項目的首期畢業典禮,該項目的倡導者之一李揚出席。他認為,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密切相關,因而隨全球經濟趨勢變化而變化,除此之外,中國經濟發展還有些基於自身特點的因素。三十餘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大致上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左右的格局在發展,如今亦然。當前中國經濟新常態,除了與全球經濟低迷密切相關,還有一些自身因素,其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問題尤為突出,「去年中國專利申請已居世界第一,但轉化率僅排中游;同時,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亦居世界前列,但論文變不成生產力也是突出問題。」他續指,「在技術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天藍指數與GDP明顯負相關,因此,如何克服環境對增長的負約束,也亟待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