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五生陳同學自認非「藍」非「黃」,真心愛國愛港,他經過反思後認同「政改投一票 民主一大步」。 曾慶威 攝
香港社會近年撕裂嚴重,好多事情非黑即白,和自己不同意見的就被歸入「非我族類」。對於支持政改的人,反對派陣營更會指責他們放棄追求民主,以「紅底」、「保皇」、「五毛」、「藍絲」等標籤。一句話的簡單分類法,誓要把這些人推到另一極端,自我樹敵,再爭個你死我活。香港,就在這樣的對抗心態下變得越來越不安寧。
民意調查總說沒意見的人只佔10%左右,支持、反對則是餘下的近90%,而且勢均力敵。看看你我身邊,實情真的就是這麼簡單嗎?
多重複雜思想 難用標準答案衡量
陳同學的訪問,正正反映了社會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總是難以簡單歸類的,也是難以用標準答案去衡量的。他們愛國愛港,但是不「保皇」,更非「紅底」;他們支持激進派政黨的一些理念,但反對激進行為;他們希望保留香港獨特的面貌和價值,但反對「港獨」;他們不滿內地存在的一些問題,但他們認為香港始終是國家一部分,更要依靠國家;他們曾經不滿意政改方案,但思前想後還是覺得應該「袋住先」,讓政改先邁步。他們的想法本色、感性、直覺、飄忽,如果以黨派領袖、政治人物的標準去衡量,甚至會讓人覺得有些矛盾混亂,但作為普羅大眾,的確就是他們的常態。
強行「歸邊」標籤 違背多元價值觀
早幾天,記者訪問了拍攝短片呈現當下香港跨境生迷茫,並以此片進軍法國康城電影節的學生導演,他的一句「為甚麼大家要急於把人歸邊?」實在叫人深思。當年輕人只因為不夠「典型」,沒有「歸邊」,其意見就要被忽視?這次訪問,記者感受最深的,不是部分人老是強調的「社會撕裂」,而是製造撕裂的激進者,急於「拉一派打一派」,而容不下中間聲音的存在。這,肯定不是香港人珍視的多元社會價值。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