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周曉彤與其小組負責研究製作接種消毒箱,以保障農民的健康。 受訪者供圖
免吸入有害氣體傷身 度身訂造舒展運動拉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在「萬人計劃」的資助下,香港理工大學過去兩年已推行了近80個交流項目,涉及逾千名師生。其中有理大師生赴四川什邡市,以本身的專業知識教導農民改善生產方法;有學生為村民研發出針對木耳的「接種」消毒箱,讓農民可較安全地進行培植工作;也有學生為農民度身訂造出合適的舒展運動,以防他們因長期固定某一姿勢而出現勞損。
理大內地發展基地上海聯絡處高級主任林兆玉表示,「萬人計劃」推行至今近3年,讓內地及香港院校獲得更多資源,擴大交流規模。據了解,今年理大收到90個申報項目。她解釋指,以往資源有限,校方主要安排本科生參加內地體驗計劃,而因應「萬人計劃」的資助,近年已拓展至研究生和博士生,例如每年約6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赴內地高校的實驗室進行更深層次的學術交流,兩地學者可演示教學,取長補短。
教育部推動 內地校紛「招手」
林兆玉續指,在教育部的推動下,不少內地高校主動向理大「招手」,提出合作交流團或實習的建議,令兩地院校合作的學科範疇更為廣泛,「例如農業是香港沒有的學科,同學到內地交流,可以增加對相關範疇的認識,擴闊視野。」校方更會根據項目的特色、內地院校的經驗以及合作成效等,篩選一些別具意義的項目。
去年理大安排了學生到四川什邡市進行為期一周的農村教育項目,是較特別的例子。帶隊到當地考察的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科學主任張誼靜表示,什邡市是全國木耳生產基地之一,惟當地農民一直沿用傳統方法生產木耳,包括在密室進行培植工作及使用消毒種菌包,過程難免會吸入消毒氣體,影響健康,同時亦污染環境。
於是張誼靜與多名學者,偕40名理大生赴當地,先了解木耳種植場的生產狀況,並與農民商量改善生產方法。
食品科技與食物安全系三年級生周曉彤與其小組負責研究製作木耳「接種」消毒箱,新的消毒箱採用臭氧作消毒,農民配戴手套後,可伸手進箱內消毒種菌包,避免吸入消毒氣體,保障健康。
「要當地人接納採用才算成功」
周曉彤指,小組成員有來自平面設計、護理、應用生物等多個學系的學生,各人可充分利用學科知識進行膠箱模型製作、探討環境衛生等研究議題。他們初步製作出消毒箱的模型,但進一步的改良則有待其他學生接手。由於消毒箱是較新型的設計,張誼靜指要獲當地農民接納採用才算成功,「即使有農民意識到其傳統方法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但部分人已經習慣了,要如何改變他們的想法也是一個考驗。」
除了教育農民改善生產流程,就讀物理治療的學生亦會指導農民進行合適的拉筋運動。張誼靜指,當地居民耕種多年,不少人身體疲憊及出現勞損,需要做伸展運動改善情況,理大學生逐戶拜訪農民,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再度身訂造其合適的舒展運動。
張誼靜指,在校內傳授知識後,往往要學生踏出社會後才知道他們的學習成效,但前線老師一般要靠學生畢業報告去判斷情況,「今次與學生在什邡生活一星期,就真真正正可以看到學生學到幾多,亦讓我們反思教學有沒有改進的地方。」她舉例指,過程中留意到同學對接種生物的課題未必理解透徹,回港後亦會調整課堂編排,詳細教導相關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