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為防範局部市場風險,政府介入市場救市無可厚非,亦是國際慣例。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明認為,本輪A股暴漲暴跌提供了一次「壓力測試」,測試了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以及監管機構的反應能力,結果顯示政府對經濟全局有很強的把控能力,但在具體的救市政策則顯得進退失據,也暴露出監管真空等問題。
分業監管遇嚴峻挑戰
從救市的一系列措施看,如中證監暫停IPO、禁止5%以上股東減持、千方百計打擊「惡意做空」等,短期內雖然穩定了市場,但與長期的市場化改革方向相悖,正反映出監管能力和手段的缺失。
在張明看來,股災暴露出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混亂和監管真空問題。在股市暴跌初期,「一行三會」等部門各行其是,甚至坐等其他機構救市,沒有形成協同效應。例如,在央行宣佈了降息與定向降準政策之後,中證監立即公告了新股發行計劃,這加劇了投資者對政府救市態度的不信任感。
張明認為,在國內金融業混業經營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分業監管框架面臨嚴峻挑戰。未來中國政府應考慮重新整合分業監管框架,或者再度合併「一行三會」,或者在更高層面上成立金融穩定委員會來協調分割的監管格局、努力達成監管者的集體行動。
張明還指出,金融監管要具有前瞻性,要在資產價格泡沫形成階段入手進行監管。在股市價格快速上升時期,就應該通過宏觀審慎監管政策,例如限制槓桿倍數、清查民間配資等來抑制資產價格上漲。那種不抑制上漲、只是在下跌過程中救市的不對稱性做法,將會釀成巨大的道德風險。
官媒撐市好心做壞事
另外,股災令中國股市「政策市」的陰影加重。張明認為,在股市上漲的過程中,政府非但沒有向廣大股民昭示投資風險,反而通過一些渠道,如《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表態支持股市上漲,給市場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是政府在有意推動股市上漲。
「企圖以製造新的泡沫來消化上一輪泡沫的做法只會飲鴆止渴。政府只能做資本市場的裁判員,不能把資本市場作為短期宏觀調控的手段,既不能輕易入市,更不能人為造市。」張明認為,只有推動痛苦的結構性改革才能使得中國經濟重新回到持續較快增長的軌道上來,捨此之外別無他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