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翟健民與大象視界的項立平到訪清涼寺
提及汝窯瓷器,人們常會聯想到宋徽宗給予「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盛譽。汝瓷釉色典雅,開片唯美,古樸端重,顏色純而不膩,淡而不寡,反映了文人溫文爾雅、陰陽調和的美學追求,查閱後世文獻常有「宋時窯器以汝州為第一」的記載。今年初,本港資深監賞家、收藏家翟健民帶領大象視界攝製組深入河南汝州,對汝瓷的歷史及近年的窯址發掘作了一番探索。
一般認為汝窯瓷器有著錄的全球公私收藏只有67件,如今民間所藏可上拍流通的也只有7件。汝瓷到南宋便講「近尤難得」,近千年來汝窯從未發現出土實物,窯址也一直是個難解的考古之謎。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河南寶豐縣清涼寺窯址的發現漸漸解開了這個千古謎團。接下來對清涼寺遺址的發掘,先後發現了窯爐19座,作坊兩處,以及水井、灰坑、過濾池、沉泥池等重要遺跡,出土的汝窯瓷片數以千計。
攝製組的第一站便來到了鄭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裡面能夠找到幾件汝窯殘器,但大多都是現存汝窯完整器中所沒有發現的實物。探訪的第二站則是汝州市的汝窯博物館,同樣能夠從中找到許多珍貴的汝窯瓷片標本。
汝窯天青色、芝麻釘、香灰胎,瑪瑙釉的特徵,在清涼寺出土的瓷片完全對上號。民間有「汝窯沒大器」之說,存世多為洗、盤、碗等小件器物,而清涼寺出土了前所未見的器形甚至梅瓶這樣的大型物件殘片標本,顛覆了歷來傳統的觀念。
在汝州還有兩個被稱為臨汝窯、具有代表性的窯址:嚴和店窯和大峪東溝窯。臨汝窯的胎較粗,釉色並非一味的「雨過天青」,更有青綠釉,月白釉和天藍釉數種,相當一部分部分則飾以印花。在汝州青瓷博物館,有一件龍紋碗應為北宋宮廷御用之物,這個發現顯然打破了「汝窯」御用、「臨汝窯」民用的簡單劃分。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汝州城東北的東溝窯基本上屬於民用窯,而汝州城西南的嚴河店窯便是民窯向官窯轉變的一個窯址,就像這件青釉龍紋碗便是臨汝窯中的「官窯」。更有認為,部分民間燒製的「臨汝窯」被北宋朝廷統一徵用管理,才成為了宋徽宗的御用青瓷--汝窯。
北宋末年除了汝窯還有其他御用窯址存在,攝製組又前往張公巷遺址一探究竟。張公巷窯地處老城核心居民區,2004年才開始被正式挖掘,由於它地處老城核心居民區,在窯區發現很多匣缽,這種匣缽跟一般民用窯口的匣缽不同,製作精細,成為了張公巷窯是官造的一個現場證據。從出土的瓷片分析張公巷窯青瓷和清涼寺汝窯十分接近,但又有着些陵t異,一是瓷片的胎裡含錳少,胎質比汝窯白;二是釉總體上來說呈乳濁狀,比汝窯的略厚;三是出現了較多的圓形支釘痕,汝窯則為芝麻支釘痕;四是瓷片上的開片魚鱗紋較多。但張公巷窯某種程度上更加細膩,釉面上有更強的玻璃質感,燒造溫度更高。張公巷窯沒有完整器的出土,而在存世器中,也沒有可以和張公巷窯出土瓷片相匹配的傳世整器,這使得張公巷窯顯得更加神秘。■文:麥默 (本文圖片由大象視界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