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魯南石頭村
在棗莊、菏澤、濟寧等山東南部地區,有一些古老的石頭村,一座座石板房靜靜地掩映在綠樹叢中,古樸而又寧靜。
石頭村是魯南地區特有的古村落,多建於清末民初,因處於山上,所以其建築、交通以及部分生活用品都採用石料製作,歷史上就由於地勢的偏僻而成為只聞雞鳴犬吠,不聞車馬喧鬧的世外桃源。步入現代,隨着時代的飛速前進和城鎮化過程的迅速推進,這些石頭古村落的生活方式也早已被淘汰,剩下的僅僅是殘破的房屋和遲暮的老人。
然而隨着去年「鄉村記憶工程」的啟動,這些已經沒落的古村落現在慢慢走入了人們的視線,清幽的環境和特色鮮明的民俗不僅使它們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傳承的見證人,作為鄉愁鄉韻的載體,它們每年也吸引着不少的遊客前來休閒旅遊、追憶鄉愁。
濟寧市鄒城上九山村便是這樣一座始建於北宋,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的石頭古村。因村莊周圍有大小山頭九座,故取名九山村,後因山下又建一村,為便於區別,取名上九山村。如今村內還完整保存着三條明清時期石頭建成的街巷,古石院300餘個,古石屋1200餘間。
1000多年來,上九村的村民一直過着這樣的生活,然而,解放後,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村子裡的青年人多陸續遷到交通便捷的山下或者城區居住,只有長者難離故土,仍在此居住。如今,僅有30戶居民在守護著這個村子和過着這種生活方式。因為對於依舊彈着柳琴的老爺爺,對於烙着煎餅的老媽媽來說,上九村依舊是上九村,不僅僅是他們難捨難離的家,更承載了他們一輩子的記憶和情感。
而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棗莊興隆莊同樣是這樣一座石頭村。
打鐵匠、紡車、水車、民間布藝、花轎、山亭特色皮影、泥塑、已有100多年歷史的老戲台,還有兒時的竹馬,這些古老的記憶都被保留在了這座石頭村裡。
最具特色的當屬響石路,整條路用碎石鋪就,每走一步便可發出清脆的響聲,悅耳悅心又能起到防盜的作用,同時,石在心中響,又寓意着心想(響)事成。
這個石頭村同樣面臨着上九村的問題,年輕人離開了,留下了孤獨的老人。當然,對於已經在此生活了大半生的他們來說,已經可以放下一生的疲累,不用再為子女的生計疲於奔命,一分田,一口井,已夠他們安享晚年。
魯南石頭村,曾經承載了多少人生活記憶與生活情感的古老村落,已經被慢慢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2014年,山東省啟動「鄉村記憶工程」,這些古老的石頭村被很好地保護了起來,同時也允許適度地進行旅遊開發。這固然不可避免帶有商業氣息,然而,節假日,三兩成群的人們來到這裡,追尋兒時的記憶,品嚐兒時的水磨豆腐,暫時尋找一片清靜的處所,對於久已失去鄉情的現代都市人來說,何嘗不是對自然生活的回歸和對逝去鄉愁的追憶?如今,村子裡的老人借此兜售自己種的蔬菜、核桃、杏子,自己家養的雞蛋,自己冷搾的香油,於他們何嘗不是一種生活補貼與寂靜日子裡的慰藉?
「鄉村記憶」,已不再只是停留在腦海與思念中,更可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可是,二十年之後,隨着這些老人的逐漸離去,是否會有人選擇定居在這裡頤養天年?彼時的石頭村又將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答案或許只能交給時間。■文、圖:本報實習記者 楊友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