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江西贛州遊之一
對少讀中國地理、歷史的港人來講,許多時去內地一些地方旅遊就是等於補習,上月就曾到贛州市一轉,去之前亦是對贛州市所知不多,去了才知贛江是章江、貢江合流成,與字面結構很吻合。這裡有江南最大的古城牆—贛州古城牆、百年古巷—灶兒巷、贛州古浮橋、丹霞地貌—通天寨、紅色故都—瑞金,這裡的人還挺純樸。今年5月至明年4月,香港人可免費遊贛州19個A級景區優惠,大家不妨去走走。■採攝:焯羚/鳴謝︰Asia Travel Promotion Ltd
其實,贛州市位於華東江西省南部,地處贛江上游。贛州東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龍岩市,南至廣東省梅州市、河源市、韶關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連江西省吉安市和撫州市,港人可以從深圳搭火車或飛機前往。是次選擇了在深圳寶安機場飛抵贛州,首天先前往市區內遊覽千年古城牆,城牆旁邊的龜角尾公園,觀客家南遷紀念鼎,遠眺八境台,看章江、貢江合流成贛江;沿城牆走向湧金門就可觀看到連接貢江的兩端在古浮橋。
國家文物古蹟--古城牆
被稱為江南最大的古城牆--贛州古城牆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二千年的歷史,當初是土城,後來因江水歲歲沖壞土城,北宋嘉祐年間開始用磚修築城牆。後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現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建於北宋嘉祐年間,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牆,現存城牆全長3,664米,分東、西兩段,保存了炮城、馬面、弩台等軍事設施。城牆寬度在6至8米之間,高約7米,還保存了宋代以來數以萬計、共521種的紀事或紀名銘文城磚,是國家文物古蹟的孤品。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湧金門5座城門,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甕城。對研究中國古代的城市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中國有四大古城牆:西安古城牆、平遙古城牆、荊州古城牆及興城古城牆。1996年11月贛州古城牆又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因為它是宋城牆國內孤品,比西安的明代城牆、北京的故宮城牆早了幾百年。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贛州將四大古城牆改寫為五大古城牆。
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太平軍兩次攻城,中央蘇區時期紅軍六次攻城,都沒有攻破。現在保留下來的城門還有北門、西津門、建春門、湧金門4座;保存完好的炮城有八境台和西津門炮城;古城牆有3,600米。這些城牆、城門不僅成為今天的遊覽景點,而且至今還在為贛州防洪發揮重要作用。
在龜角尾公園,可睇到章、貢兩江在此區相會而成贛江的情景和風水地寶。古城牆周邊環境有許多小攤位,賣地方小食、紀念品,遊客與當地居民都在悠閒吃小食及玩耍,充滿生活氣息。
連接章江兩端--古浮橋
贛州古浮橋橫臥章江,極富特色的,古浮橋學名惠民橋,又稱東津橋、東河浮橋,橋長約400米,由100多隻小舢舨以鋼纜繩相連而成,鐵錨固定在江面之上,連接章江兩端,始建於宋乾道年間,已有800多年歷史。原來在章、貢兩河上先後建造鋪就了東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橋以溝通城鄉。建國以後,西河、南河浮橋因修建了公路大橋而被拆除,只有這座東河浮橋特意保存了下來,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景觀,並至今還在為贛州市民服務。東河浮橋就成了現今贛州市的文物。贛江水運繁忙的時候,每天早上9時和下午4時都要開啟一次,讓船隻通過。
橋上一頭有小販擺賣,另一頭是城郊農村,城裡人、鄉下人進進出出,騎摩托車的、挑擔的、上學的小孩形成一幅幅充滿生活味的圖畫。傍晚有不少贛州市民到這浮橋下游泳,晚上有不少人到浮橋上納涼,青年男女還喜歡到這裡談情說愛。
昂首屹立在章江邊並與市內的古樸逶迤的古城牆、壯觀秀美的八境台、雄偉沉重的湧金門一道伴隨着贛江的濤聲,造福贛州人,再加上橫臥章江的古浮橋,成為贛州市一道特有的風景線,被譽為贛州的一絕。
誘人古色風韻--灶兒巷
欣賞完古浮橋風光後,移步百年古巷灶兒巷,灶兒巷位於贛州市老城區的東部,是宋代贛州六街之一的陰街。這是一條典型的古城街,宋石、明磚、清瓦壘疊起逝去的歲月,飛簷、花楣、雕窗泛映着過去的榮光,鵝卵石拼成的巷路,兩旁佈滿客家古建築物,建築風格多樣,古牌坊、鵝卵石路、封火山牆、灰塑門樓,盡皆古樸莊重。
灶兒巷是贛州保留下來的眾多歷史文化街巷的一個典型代表。巷長218米,呈不規則路徑,明代稱作姜家巷。清初時很多衙役住在這裡,而衙役統一穿的服裝是黑色服裝,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們叫做皂役,他們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兒巷」。後來諧音就變成了「灶兒巷」。
灶兒巷靠近貢江建春門碼頭,是古虔州最繁華的地段。街區保留了清代以後客家民居的完整風貌。其中有書院、賓館、店舖、作坊、客棧、寺院、錢莊等客家古建築物。灶兒巷建築風格多樣,包括客家、贛中、徽州以及西洋風格等。
臨街的牌坊古樸莊重,鵝卵石路面,風火山牆錯落有致,灰塑門樓古香古色,雖然有不少已經破舊,但仍可幻想到昔日深宅大院氣勢非凡,展現了灶兒巷誘人的古色風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