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達明 天津報道)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發生後,一些專家、學者紛紛撰文或發表觀點,對事故發生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宏觀探討。在最近一期《經濟觀察報》上,河海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專職研究員劉奇洪發表文章稱,此次爆炸事故是天津經濟發展理念的必然惡果。
重化工項目負面效應突出
文章說,天津作為直轄市,政治地位一直很高,但在經濟總量上,天津不僅與上海、北京存在較大差距,而且與廣州、深圳等也存在差距,媒體和學界向來不把天津列為一線城市。因此,做大經濟總量一直是天津長期的發展理念。2014年天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超過萬億元,與地區生產總值比值為66.9%,這說明天津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不具有可持續性。近幾年,為了做大經濟總量,天津無視淡水資源嚴重缺乏,仍與周邊城市尤其是河北沿海城市爭奪(增量較大較快的)重化工業項目。在產業結構方面,據統計,2014年天津第二、三產業比重各佔一半,濱海新區的第三產業比重更低,說明天津依然是一座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城市。
在城市佈局方面,文章分析說,天津發展重化工項目,雖具備資源、港口、土地等方面的一定優勢,但負面效應也十分突出:一是重化工業項目和散貨碼頭、危險品碼頭佔用了天津僅153公里的寶貴海岸線;二是大量重化工業項目難於提升濱海新區居民生活和生態環境品質,不利於吸引人才;三是城市(上風口)佈局大量重化工業項目,使主城區長期受污染空氣影響;四是「扎堆」倉儲、運輸,發生危險時破壞性系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