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開幕,劉延東宣讀習近平賀信並致辭。本報山東傳真
創立115年首次走進亞洲 兩千史學家雲集山東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奕霞、殷江宏、于永傑 山東報道)首次走進亞洲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昨日在山東濟南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宣讀賀信並致辭。為期7天的會議期間,來自全球90個國家和地區的2,684名歷史學家,將圍繞「歷史,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未來」的主題,共同探討相關議題。
在賀信中,習近平引用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名句「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他表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他指出這次大會的主題之一是「全球視野下的中國」,這是一個很好的題目。中國有5,000多年連續發展的文明史,觀察歷史的中國是觀察當代的中國的一個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就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的社會狀況。
歷史需與其他學科合作
劉延東在致辭中指出,中國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自強不息的奮鬥史、追求和平的發展史、互學互鑑的交流史,塑造了融入中華民族血脈的文化基因,形成了當代中國的價值理念、制度選擇和發展道路。希望各國學者交流對話、傳承創新,加強國際學術合作,為促進多樣文明和諧共生作出更大貢獻。
國際歷史學會主席瑪麗亞塔.希塔拉在致辭中指出,未來歷史科學研究面臨着三大挑戰:各領域科學的競爭不斷加劇,而歷史被認為對經濟的作用難以證明,歷史科學需要與其他學科有效合作;歷史研究正在與電影、錄像和電視節目相競爭,後者常常更能影響歷史的形象,歷史學者需要與非職業史學家合作;在互聯網能獲得所有信息的當下,如何吸引年輕學者參會並聆聽學術論文。瑪麗亞塔.希塔拉認為,沒有什麼可以取代各國史學家的面對面交流。
逾170場學術交流活動
另據新華社報道,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秉持國際和平主義的宗旨,與有着悠久和平主義傳統的中國有着一樣的「文化基因」。近百年來,中國史學家始終對大會抱有高度認同。民初至今,中國學人一直都密切關注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在選題和方法論方面的變化,「以預世界之流」。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史學家走出國門,治史理念和方法得以豐富。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認為,此次大會的舉辦,對中國文化發展具有世界性的戰略意義,是中國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文化節點,將使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與中國的關係發生更為本質、深刻的變化,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繼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之後,又一次成為國際盛會東道主。作為國際史學會的成員,中國史學會1995年曾申請在北京辦會,未能成功。 2010年,中國史學會將濟南推薦為2015年大會舉辦地,獲得通過。作為全世界規格最高的史學盛會,這是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創立115年後首次在亞洲國家舉辦,且參會國家與地區數量創歷史新高。除主題會議外,大會還安排了特別議題、聯合議題、圓桌會議、青年學者牆報展示等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共計170多場。「足球,全球化進程的一面鏡子」「嬰兒潮的一代」「音樂與國家」等富趣味性議題,相信將受到更多人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