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于永傑 濟南報道)在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期間,山東大學校長張榮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借助承辦此次大會之機,未來山大將推動「文史復興」計劃,目前正在推動「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全球漢籍合璧工程」三大項目。
張榮表示山東大學歷來有「文史見長」的傳統,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第一次走進亞洲就由山東大學來承辦,是山大多年來進行文史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成果。在國家對傳統文化和人文學科的重視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山東大學將推動文史復興。目前山大正在推動「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張榮表示:山東是孔孟之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儒家文明的發源地。儒家文明的弘揚不應僅僅停留在思想和口號上,也應體現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所以對儒家文明進行深入的解讀、研究,並且能夠發掘儒學的現代價值,指導今天的社會治理,具有非常大的意義。這正是儒學協同創新中心的價值所在。據悉,該中心位於山東大學,由山東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七家高校以及孔子基金會、山東省政府、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等共同參與組成。
山東大學另外一個重要的學術平台是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尼山論壇的目的是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去年第三屆論壇在山東大學校園內舉辦,國際上不同文明的代表都來參與。尼山論壇在學術性之外,還特別關注當今社會發展問題,比方說像去年的尼山論壇上面專門設置了婦女問題的專場,設置了貧困問題的專場。
全球散落漢籍合璧
而第三個重大項目就是「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張榮稱習近平主席在給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當中提到中國人歷來重視歷史研究,留下了浩瀚的歷史典籍。歷史研究的基礎是掌握歷史資料,這些資料的取得一方面來自於考古,另一面就是靠典籍。根據初步統計,中國歷史上大概存世有25萬本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著作,經過研究甄別,初步認定其中最有價值的有兩萬多部。全球漢籍合壁工程就是要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這兩萬部書整理出來。使之成為中西方漢學研究者、愛好者可以共享的資料。這一工程已經和哈佛燕京學社、牛津大學、東京大學、台灣大學等一批世界大學和民間收藏機構達成初步協議。張榮認為這是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的一個重要渠道。
|